在新的时代条件与国家当前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政策下,如何深入梳理和在更高水平上盘活我市的文化资源,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再上台阶?6月17日下午,全市文化资源梳理对接会在市委宣传部会议室召开,近20家全市文化产业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我中心执行主任潘承玉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应邀出席,并做主题发言。
在主题发言中,潘承玉教授着重谈到三点:一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光荣使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文化牵引发展的人类社会进步模式就在美国学界被提出,稍后不久日本、韩国均启动“文化立国战略”,走上文化振兴带动国家整体发展之路。与此同时,我国在九十年代出现地方文化热;把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在21世纪初成为我国上下的普遍选择;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此提出进一步的号召,这些号召都需要我们用创造性的工作去落实。
二是需要从更高视野正确看待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开发的关系,防止出现“文化的自我陶醉”。这里面又包含两点:第一,文化资源深厚的地方,不一定就能做好文化产业开发的文章;反之,文化资源比较贫乏的地方,也可以借助大胆创新做好文化产业开发的文章。众所周知的例子,云南丽江和本省东阳的文化资源无论如何不好跟绍兴比,但他们的丽江古城和横店影视城开发就非我们能比。问题的关键就在有没有大胆创新。第二,文化资源深厚,就绍兴而言,到底“深厚”到什么程度,是应该清醒地掂量掂量的。我们不能掉进“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自我陶醉中,沉迷不醒。这种沉迷归根到底不利文化产业开发。因为既然到处都是文化资源,到处都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那开不开发都没关系,反正它们都摆在那儿,跑不了。
三是创新文化资源梳理、文化产业开发,要做出正确选择。第一要有文化理性、文化良知。我们在文化产业开发上做了至少20年文章,出过很多点子,做过很多文章,玩过不少花样。但有多少是比较成功,或者说有很大成功可能性呢?不客气地说,其中是有一直在做无用功的。为什么会这样?就在于文化理性、文化良知缺位。第二要抓拳头产品、特色产品。绍兴文化名人多如满天星星,文化资源深厚,我们要择“大”择“重”而从。根据绍兴自身的环境,当前这样的“大”、“重”之选,名人中要全新开发好“王阳明”,做好“王阳明与绍兴”文章;综合性的文化资源中,要做好“绍兴水利文化史”文章,特别是要把东湖、吼山、柯岩、齐贤羊山等浩大的古代采石遗址综合起来考虑,做好与古鉴湖、三江闸、浙东运河、浙东海塘和绍兴古城均紧密相关,而又海内外独一无二的“绍兴伐石遗坑”文章。
潘承玉教授的主题发言引起与会人员的热烈反响,会议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处长周南给予高度评价。他期待潘承玉教授和越文化中心对全市文化资源梳理和文化产业开发今后能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