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日(星期五)下午,由我中心与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越文化研究学术沙龙”首讲在南山校区1号楼教育学院202室举行。沙龙首讲邀请了教育学院陈巍副教授担任主讲人,我中心执行主任潘承玉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李黎教授担任主持人,教育学院众多师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
陈巍副教授做了题为《心理传记学视域中的越中“遗珠”——以潘渊与朱锡侯为例》的报告。他对心理传记学这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纯粹的舶来学科,其发展离不开一大批1949年前赴欧美留学后回国工作的先驱学者,他们一手缔造了中国的心理学学科,并在心理学的传播、科研、人才培养上功不可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学者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或是在解放后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而被迫中断了学术生涯,或远走台湾欧美而在大陆学术界销声匿迹。绍兴素有“鉴湖越台名士乡”之雅誉,历史名人灿若星海,但遗珠之憾也在所难免。因此,本次报告借助心理传记学的视角,结合新近发现的史料,以两位绍兴籍的心理学先驱——潘渊和朱锡侯为例,尝试对他们的人生轨迹、学术研究及身后评骘进行梳理与重构,以还原其在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报告结束后,李黎副院长进行了点评。她指出,目前心理学研究仍以自然科学为主流,陈巍副教授从史学角度梳理心理学的发展脉络,这对于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进行心理学研究、推动心理学研究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条腿走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加本次学术沙龙的教师代表也纷纷发言。鲁志鲲博士认为,潘渊与朱锡侯两位心理学家都是民国时期的心理学先驱,但其学术成就尚未被学界重视,陈巍副教授挖掘其背后的政治历史原因,为我们反思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向。同时,他也指出,作为一门舶来学科,国内的心理学研究长期迷失于西方话语当中,中国化程度不够,这也是大批心理学家被埋没的另一重要原因。
各位老师对于学术沙龙这一形式也纷纷表示肯定。付八军教授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最关键的是思想,开展学术沙龙能为我校年轻教授的思想交流提供平台、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因此他建议这一形式可以持续下去,形成固定的制度。杜海平教授认为学术沙龙既要有兴趣群体,也需要有优秀的报告,我校的研究工作长期以来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更应当借助于团队的支撑,而越文化研究沙龙为此打开了新的局面。
潘承玉教授对本次沙龙作出了总结。他指出,绍兴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学术总是要向前发展,越文化研究也不能总依赖于传统方法和传统资源,需要借助于新的理论、发掘新的资料、推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民国以来,越文化的发展进入第二次高峰,这一时期绍兴地区有众多成就很高但未受到应有重视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将这类学者组织起来进行研究是我中心未来几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此次陈巍副教授的报告从心理传记学这个崭新的领域出发,为我们介绍了新的研究理论;同时,也发掘了越地从前不受重视的两位心理学先驱,为越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源,这一选题与我院的发展方向是十分契合的。选择新的角度、发掘新的资料,越文化的研究也是大有希望的。
潘承玉教授还向教育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介绍了我院工作、建设的一些想法,提出希望进一步在绍兴文化名人与文化世家研究、王阳明研究、当代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等领域展开合作。此外,我院与绍兴市图书馆合作开展“解码越文化”系列讲座,推动整个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人文水平的提升,在这一方面也期待教育学院老师的支持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