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今年又采购到多种有关越文化的大型文献资料,特别是《中国考古集成•华东卷》,共计五十八册,分卷一和卷二两套,卷一包括安微省和江苏省,卷二包括浙江省、江西省、上海市;均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2006年、2007年相继出版。内容汇集了自20世纪初开始,百余年来的考古资料与科研成果。
这四省一市是我国文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史前考古、古陶瓷研究等学科研究领域居全国先列,许多考古发现和科研成果轰动海内外,令世人瞩目。以浙江为例。浙江省位于东海之滨,地理位置优越,特别适宜于古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因此,这里很早就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上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极大地震惊了国内外考古界。完整的陶石器,以及很多保持完好的动、植物,骨、角、牙、木、漆器及木质建筑构件,堪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的宝库。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于钱塘江南岸至东海(包括舟山群岛),即常说的宁绍平原,其最早年代距今7000年。河姆渡文化的确立,对于我国史前文化发展的中原中心说或黄河流域中心说是一个巨大冲击,对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稻作农业、制陶技术的发展、带有榫卯的木构建筑、制漆工艺以及古生物、古环境等,都有着广泛而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杭嘉湖平原是我国史前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早在1936年就有考古先驱者施昕更的良渚遗址调查发掘。1959年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改变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的传统命题。1986年在余姚反山发掘了良渚文化显贵者墓地。发现排列有序的墓葬11座,出土文物多达1200余件,玉器占90%以上,且有大量新的器类。精雕细琢的“良渚神徽”龙首形纹样等令人惊叹不已。墓葬建在一座人工营建的土台上,土方用量高达2万立方米,堪称“良渚王陵”。其后,又相继发掘了瑶山、汇观山等重要显贵墓葬,由此提出了“良渚遗址群”的概念。而真正确立“良渚遗址群”为良渚文化中心,是1987年以来数次发掘的余杭莫干山遗址。在30万平方米的人工大土台上,发现有直径20米的“燎祭”遗迹和建筑遗址,表明莫干山在“良渚遗址群”范围内是一处中心址。从而说明在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态上,存在着不同时期、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若干中心,而“良渚遗址群”是等级最高的中心。浙江在商周时期乃于越之地,存在过强盛一时的越国。1982年绍兴坡塘306号越墓出土的精美青铜器以及玉耳金舟等,曾轰动中外。上个世界末发掘的绍兴印山大墓,显示出一种高等级的王陵规格,经初步研究,该墓当是文献记载中的“木客大冢”,乃越王勾践之父允常之陵寝,是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瓷窑遗址的考古研究,是浙江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龙泉窑、越窑和南宋官窑的研究又是中国古陶瓷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考古集成•华东卷》是研究华东地区,尤其是研究浙江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不可或缺之必备书籍。我中心资料室在校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顺利完成了该文献丛书的采购并上架开放,欢迎广大研究人员前来借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