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我中心与人文社科处共同承办的浙江诗路文化研究座谈会在会稽山阳明酒店召开。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邵清,校党委书记汪俊昌,原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巡视员连晓鸣,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育长陈立旭,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张环宙,市政协副主席冯建荣,省社科联规划办副主任董希望,市社科联党组书记柳巨波,市社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晶,来自省内高校和省市社科联的专家学者,我校人文社科处、我中心负责人和中心各方向负责人等出席座谈会。会议由邵清主持。
汪俊昌致欢迎词,对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建设文化浙江的目标,省长袁家军指出要“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是我省特有的文化瑰宝,绍兴在“浙东唐诗之路”中具有独特价值和优势。做好浙江诗路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既是我校分内之事,更是文化使命、责任担当。汪俊昌介绍了我校在浙江诗路文化研究、“浙东唐诗之路”开发及申遗中所做的工作,并希望藉此座谈会,进一步凝聚致力浙东诗路文化研究的共识,拓宽我校教师学术视野。他表示,在文化浙江和大花园建设深入推进下,诗路文化研究和浙东唐诗之路开发及申遗工作一定会得到大力推进,使得浙东唐诗之路成为继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后的中国又一条世界线性文化遗产,成为浙江另一张堪与西湖媲美的世界名片。
邵清对我校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把诗路文化研究列为浙江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绍兴是诗路文化的重要节点,具有2000多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希望与会专家集思广益,出高招提建议,积极参与诗路文化学术研究工程,认真论证选题方向,探索文化发展规律、特征、走向,形成浙江诗路文化研究的清晰思路和完善方案,共同努力做出留得下来、传得下去的丰富学术成果。针对具体研究工作的开展,邵清要求,一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二要拓宽研究的时空观,将研究视域拓展至“唐诗之路”的前奏和余声,而非局限于“唐”本身,将研究思路拓展至“唐诗之路”和经济社会、浙东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的碰撞与互动,而非局限于“唐诗”本身;三要进一步丰富选题方向,完善研究思路和脉络。
浙江大学哲学系、台州学院唐诗之路研究院院长何善蒙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胡可先教授,中国计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邱高兴教授,台州学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胡正武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诗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圣华教授分别作《浙江唐诗之路的文化意蕴研究》《浙东唐诗之路诗人诗作研究》《浙东唐诗之路佛道文化研究》《浙东唐诗之路遗迹研究》《诗路文化研究院和唐诗之路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主题报告。我中心专家俞志慧教授、高利华教授、潘承玉教授、刘毅青教授、张炎兴教授等全程参与了研讨交流并积极就诗路文化研究的切入点和当代意义等问题提供了意见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