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化研究院召开《大运河文化研究计划》
专项座谈会
3月18日,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围绕《大运河文化研究计划(2024 - 2028年)》召开专项座谈会,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汪俊昌,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圣华,鲁迅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萍,鲁迅人文学院教授张建军,鲁迅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主任魏俊杰,越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方俞明参加座谈,共同深入研讨大运河文化研究与发展的相关事宜。
此次会议围绕《大运河文化研究计划(2024 - 2028年)》展开。该计划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相关文化建设工作部署,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高地。
会上,汪俊昌指出,要重视大运河文化文献整理研究工作,这是挖掘大运河文化底蕴的基础。首先是对历史文献和现当代文献的系统梳理,这为后续大运河研究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其次是对未刊稿和海外、民间文献的挖掘,将大大丰富大运河文化研究的资料宝库。
李圣华针对大运河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发表见解,他提出,整理大运河文献工作有利于深入剖析大运河文化内涵,加强与浙江本土文化的关联研究,挖掘其精神价值,有助于打造地方性文化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自信。
钱晓萍在会议中强调学院各部门需强化协同合作。她指出,大运河文献整理研究工作需要学院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各有关部门应形成合力,为研究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张建军从文化挖掘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深度剖析大运河文化的多元内涵。他提到,大运河文化涵盖宗教、民俗、艺术等多个领域,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都蕴藏着巨大潜力。通过挖掘这些内涵,能够推动大运河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魏俊杰着重谈到大运河典籍整理数字化的重要性。他指出,典籍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其整理工作是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基石。当下,需系统梳理大运河文化相关文献,逐步推进数字化进程,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支撑。
方俞明着重关注大运河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联。他认为,大运河(浙江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在典籍整理和文化挖掘过程中,应加强对这种关联性的研究,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对浙江精神塑造的影响,从而为浙江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
此次会议为大运河文献整理研究计划的推进明确了方向。与会各方就文献整理、文化挖掘、本土文化关联、典籍数字化、部门协调等各方面发表了意见。未来,各方将依据计划目标和任务,积极开展工作,为建成具有全国和世界影响力的大运河文化研究重镇而努力,推动浙江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字:陈子慧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