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制瓷史》 魏建钢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越窑制瓷史》是《越文化研究丛书》之一。
本书对越窑的发展轨迹进行了详细的勾勒。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序的地域开发、灿烂的制陶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先秦时期,越窑青瓷已经诞生并得到发展。至东汉时期,越窑在原始瓷生产的基础上,经过窑匠们的艰苦探索,成功创烧出成熟青瓷,产生了人类最早的瓷业作坊。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越窑在唐代走向繁荣,并在五代、宋初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越窑与各地名窑间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一方面在这种技术交流中不断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越窑先进的装烧技艺、器物造型等也对其他地区制瓷业产生了影响,最终实现了北宋全国范围的制瓷业大发展和大繁荣。不过,从北宋中期起,在全国制瓷业南北方大发展的时期,越窑却反而迅速衰落直至全面停烧,但越窑制瓷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迁移到其他地区甚至他国继续发展。
本书对于各时期制瓷业的特征,包括制瓷技术、工艺的发展、青瓷产品的演变、越窑区位的兴衰变化,以及不同阶段越瓷文化内涵的差异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对于越窑衰落的原因,作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指出原料、燃料、产品、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等虽会对越窑的衰落产生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必须将越窑当作一个手工制造业作坊去分析。利润始终是决定作坊能否生存或发展的衡量标准,利润的多少决定窑场规模的大小、产品研发投入的多少,而利润的有无则是决定越窑作坊能否生存的关键。越窑在北宋中期出现利润下降与产品成本、销售价格有关。唐末至北宋初期,贡瓷的存在为越瓷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带来好处,到了北宋初期之后,随着贡瓷数量的不断减少直至消失,越窑失去了特贡的支撑,越瓷品牌效应消失,仅剩的外贸瓷和生活用瓷其销售价格也会相应降低。这种从手工制瓷业产业层面、生产成本与销售利润差和作坊内部管理进行研究的视角也为宋代越窑衰落原因的分析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