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赵敏俐先生应邀到越文化研究院,作题为《音乐与中国古代诗歌体式之关系》的专题讲座。越文化研究院全体教师、人文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诸凤娟教授主持。
赵敏俐教授指出,音乐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生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不能因为音乐表演的形态不再存在而忽视了这种影响。他主要从音乐与《诗经》,音乐与汉代歌诗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赵老师提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音乐的区分而不是文体的区分。从章法上看,《周颂》诗几乎都以单章形式出现,《雅》诗都由多章构成,《风》诗也由多章构成,但大多数《风》诗的章节数都少于《雅》诗。这种分章或不分章,每章句子有多有少的现象,都是由《风》《雅》《颂》这三种不同的音乐演唱体系决定的。音乐对《诗经》的文辞也有影响,《周颂》里的诗句有相当数量都不整齐,词语非常古奥。《雅》诗的句子则非常整齐规范,词语也特别典雅,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象。《风》诗的句子参差错落,轻灵活泼,语言风格通俗。赵老师还以《周南·芣苢》来举例说明。通过对诗歌所展现的具体劳动场景进行描述,阐释了在音乐的影响下,《芣苢》在曲调的重复(章)、语言的重复(句)、套语与套式的使用、双声叠韵的功能、中心词语的锤炼、情境的推进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艺术特点。第二,汉代歌诗有三种体式,即楚歌体、鼓吹铙歌体和相和歌体。它们的区别是由于不同的音乐乐调来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演唱方式而产生的。赵老师重点阐释了汉乐府名篇《陌上桑》的艺术特征,明确《陌上桑》是时尚文化的产物,是汉代的流行艺术而不是民间艺术。《陌上桑》的文本是按照歌的表演需要而写成的,并采用了片断叙事、场景叙事等艺术手法。最后,赵老师提出如何理解音乐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关系是一个涉及到如何重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本质问题。如果我们不再把诗歌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的艺术,而是一种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复合型艺术,那么,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以往所了解的中国诗歌,就会发现明显的不足。因此,认真地研究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不仅仅会开拓我们的学术视野,也会让我们在学习方法上有重要的收获。
诸凤娟院长随后进行了总结。她认为通过赵老师的讲解,大家都感觉到赵老师对于古代诗歌的研究达到了极大的造诣,赵教授的演讲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古诗的音乐场景,使我们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特别是对《周南·芣苢》和《陌上桑》这两首古诗的解析,不但语言非常生动,使我们对歌唱的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还使我们学会了分析诗歌的好方法。诸院长认为本场讲座是一场学术的盛宴,相信对于我们进行一些诗歌的研究以及了解诗歌与音乐形式关系等方面会有非常大的收获,也会给我们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带来很大的启示。
讲座后赵敏俐教授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