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末以行枢密院判镇守绍兴路的迈里古思是祖籍武威,侨居松江的西夏遗裔。他性喜交游,在越地任职不满四载,却与各种身份的江南士人多有往来。从这些丰富的交游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迈里古思身边形成了一个以绍兴、婺州乡贤为核心,以江南士人为外围,并以若干流寓文人为补充的汉文化士人圈。这位来自于河西的西夏后裔已然成为了一名本土化的江南士人。
1227年,崛起于朔漠的蒙古帝国灭掉处于了风雨飘摇之中的西夏王国。在六次蒙夏中幸存下来的西夏人遂成为蒙元王朝属民,被称为“唐兀”。有元一代,不少西夏遗裔因从军、游学、仕宦等原因陆续离开故土,迁徙到中原和江南,并开始了本土化和汉化进程,侨居松江的迈里古思便是他们中的代表者。
迈里古思,汉姓吴,字善卿,祖籍武威。元至正十四年(1354)右榜进士,历任绍兴路录事司达鲁花赤,江南行御史台镇抚,江东道廉访司经历,行枢密院判,镇守绍兴,保境安民,后为行台御史大夫拜住所杀,死后被绍兴军民私谥为“越民考”。
学界当前对迈里古思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早在上世纪80年代,韩荫晟先生便辑录了迈里古思的相关史料[1]。90年代以来,桂栖鹏、尚衍斌和萧启庆三位先生在从事元代进士辑录的过程中简要考证了迈里古思的生平[2]。新世纪以来,王珽先生以扎实的文献功底详细梳理了迈里古思的仕宦履历,并在文中将元末两浙最终失陷归咎于元廷的内耗[3]。相较于生平与仕宦履历,对迈里古思日常交游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只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其他人物的交游对象时偶尔提及[4],缺乏深入讨论。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此迈里古思的交游对象作一系统考察,并探讨这一西夏遗裔融入元代江南地方社会的微观个例。如有错误,请方家指正。
相较于走上仕途之后的履历与事迹,学界对迈里古思的师承与求学尚不清楚。笔者发现藏于浙江淳安县的《岐山鲁氏宗谱》中有《元进士奉训大夫本斋公自序》一文,提及因至正中歙县沦陷,作者“归遁于杭之唐昌,由杭渡江,依门生迈善卿于越。冬十月迈遇害,余亦几陷其祸”[5]。这位在至正十七年十月遇害的“迈善卿”显然就是迈里古思,以“门生”称呼之,则可说明作者鲁渊为迈里古思恩师。
鲁渊(1319~1377),字道源,籍贯有淳安、建德、曲阜三说[6]。至正十一年(1351)登进士第,初授松江华亭县丞,仕至江西儒学副提举,后因病辞官。洪武初,屡拒明朝征聘,隐居而终。据其自叙,“五岁能识字,读书成诵,八岁口占上月诗,十岁能作大父祭诔,文皆可讽”,可谓神童。后为学者称为“岐山先生”,有《春秋节传》、《策府枢要》传世[7]。迈里古思早年侨居松江[8],只考中过江浙行省备榜进士[9],恰逢鲁渊释褐为华亭县丞,便从其学《诗》、《易》二经。得到高人指点的迈里古思终在三年后以《诗》登进士第。
在老师遭遇困境时,迈里古思义无反顾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奈何却因自己为拜住所杀,险些连累了老师。最终鲁渊为宇文公谅所收留,幸免于难。
迈里古思虽在短暂的仕宦生涯中频繁领兵与作战,但进士出身的他更像是一介儒帅,喜爱与文人交游,“日与常所往来者,轚鲜饫醲,酣咏叫啸,以为娱乐”[10]。不少文人成为了迈里古思的座上宾客,并与之留下了相当数量的诗文往来。
邵亨贞(1309~1401),字复孺,号青溪,松江人。元末不仕,明初尝为松江训导,“博通经史,赡于文辞,且工篆隶”[11],著有《野处集》四卷,《蚁术词选》四卷,《蚁术诗选》八卷。刘原俊,字用章,汴梁人。好登台作赋,有《过歌风台》、《安将军诗》与《湘竹龙歌》传世[12],元末入越为官[13]。迈里古思初试科举,仅中备榜进士,为江浙行省檄调徽州黟县,出任学官。于是刘原俊邀请邵亨贞为之作序,以言志送别,并安慰道:“凡善卿平日常所来往与是邦富而好礼者,必能为善卿谋之”[14]。
王祎(1322~1373),字子充,义乌人。元末以文名时,隐居青岩山。明初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累迁侍礼郎。与宋濂同任总裁,修《元史》。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洪武五年(1372)奉使云南谕降,遇害,著有《王忠文公集》、《大事记续篇》、《重修革象新书》。王祎与迈里古思颇为友善,时常受其邀请出席饮宴,陪同观潮,并尝为迈氏修造的钱清江浮桥、寿菊堂撰写题文[15]。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人。元统元年(1333)进士,先后任高安县丞,江西省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考试官等,至正十一年(1351)辞官。后为朱元璋征聘,为明朝开国功臣,封诚意伯。潘猛补先生《刘基交游考》“迈里古思(九十)”条以“至正十四年(1354)刘基自台之越,居城之南陬,作《书绍兴府达噜噶齐九十子阳德政诗后》”[16]作为刘基与迈里古思之间存在交游的证据。然而,迈里古思并非“九十子阳”其人,他也从来没有担任过绍兴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正三品),仅仅只担任过绍兴路录事司达鲁花赤(正八品)。而迈氏与刘基交游,则有其他证据:萧山县主簿赵诚修复武佑庙,刘基为之撰《萧山县重建武佑庙记》,时任廉访司经历的迈里古思则将刘基之文勒诸碑石,立于庙内[17]。
吉雅谟丁(?~1364),回回人,丁鹤年之兄,籍贯武昌。至正十七年(1357)进士,授定海县尹,后升为浙东佥都元帅,卒于任上。擅长作诗,《丁鹤年诗集》收录其诗凡九首。曾以诗寄迈里古思,歌颂其统兵保境,曰:“将军辛苦事戎行,麾下论兵总俊良”[18]。
沈梦麟,自元昭,归安人。后至元五年(1339)中乡试,授婺源州学正,迁武康县令。至正中以兵乱辞职,回归安花溪故里。著有《花溪集》三卷。于迈氏筵席上分韵作诗,誉其为“江上长城尔独凭”[19]。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元末以奉养父母为由,婉拒朝廷翰林院编修之任命,一心修道著书。后受朱元璋征聘出山,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编修《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浦阳人物记》等。
陈樵(1278~1363),字君采,东阳人。幼承家学,继从李直方学《易》、《诗》、《书》、《春秋大义》。不入仕途,隐居小东白山誾谷涧少霞洞中,号鹿皮子,著书十余种。至正十七(1357)年四月,迈里古思于东阳击溃起义军。班师后,陈樵首倡士人作诗以歌颂其战功,宋濂为之作序[20]。
王逢(1319~1388),字原吉,号最闲园丁、最贤园丁,又称梧溪子、席帽山人,江阴人。不仕,因避兵乱迁无锡,又迁松江、乌泥泾。曾劝说张士诚降元。明初受征辟,以老疾辞。尝学诗于陈文杰,尤工古诗,著《梧溪集》七卷。迈里古思统兵镇绍兴,王逢寄诗相赠,有“极目穷南纪,书生将一军”等语[21]。
袁凯,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人。博学有才,善于辩论。元末为府吏,洪武三年(1370)受辟为御史。后因受朱元璋厌恶而装疯,终免职归家。工于诗,曾在杨维桢处作《白燕诗》,为杨维桢和宾客所称道,著《海叟集》四卷传世。尝为迈里古思席上宾客,有寄怀、惜别诗二首与之相关[22]。
戴良(1317~1383),字叔能,自号九灵山人,浦江人。受业于黄溍、柳贯、吴莱和余阙,通经史、百家、医卜、释老之学。初为月泉书院山长,后依附张士诚,为淮南行省儒学提举。明初不仕,洪武十六年(1383)因不愿受征辟而自尽。至正十七年(1357),戴良响应陈樵为迈里古思歌功之倡议,以“常粗读书执笔为文章,是宜首出歌诗以称述其万一”[23],后又为迈氏门生故吏及士友编纂的哀诗集若干卷作序[24]。
董旭,字太初,钱塘人。博览群书,通天文地理。不仕,隐居山中,因不接受方国珍罗致而遇害。董旭喜好与公卿士大夫交游,尤其与迈里古思最为友善,迈氏遇害后特作吊诗,以斛律光、岳飞比之[25]。
任文昌、任子仁,世居萧山,生平与履历皆不详,生活年代约在元末。乐于结交士人,与时任行枢密院判的迈里古思,以及吏部尚书刘谦,侍郎聂子初,录事董朝宗,提学刘基,王祎皆有往来[26]。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东维子、抱遗老人,诸暨人。泰定四年进士,历官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推官。元末避富春江隐居,谢绝张士诚征辟,明初受命修礼乐书,尔后乞还不仕。长于诗文,有《东维子集》、《铁崖古乐府》、《乐府补》等著作。杨维桢颇受迈里古思敬重,迈氏生前谓:“吾死,使君子题其冢曰‘义烈墓’,文必赖直笔者传,传无出会稽抱遗先生也。若识之。今不幸陷死地,先生尝以其人入钱史编,收吾名足矣”,后杨维桢果尊其遗命,为之作墓志铭,称之“长城君”,为之“泫然溳涕”[27]。
陈尧道,字宗远,嘉兴人,隐居不仕,与杨维桢等唱和,没于元季。有《竹林集》,已佚。迈里古思死后,陈尧道赠诗曰:“小范胸中有甲兵,檀公身后坏长城。大星堕地中军怆,白马凭潮霸主倾”[28]。
徐贲(1335~1393),字幼文,原籍蜀地,常州人。隐居于湖州蜀山,谢绝张士诚征聘。明初授官,仕至河南布政使。工于诗,擅长山水画,与高启、杨基、张羽并称 “吴中四杰”,著有《北郭集》十卷。作五言诗哀悼迈里古思之死[29]。
董章,字士明,四明人。生平与履历皆不详。撰有《挽迈里古思诗》[30]。
陈睿,字思可,绍兴人。生平与履历皆不详。陶宗仪谓其“学艺妍瞻”,工于书法,楷书以智永为宗[31]。与迈里古思相熟,告知陶宗仪迈里古思、秃坚与陈麟遇害之前因后果,谓之“造物有报复”。[32]
白范,字以中,钱塘人。“学行为世所推重,膺荐典教”[33]。洪武中为黄州府同知,有《虚室集》,已佚。为迈里古思友人,对徐一夔叙述迈氏保越事迹,“与余(徐一夔)所闻无有不合者,信直笔也”[34]。
附:吴騵,字文英,山阴人。有才名,工于诗文,曾以《骆宾王庙碑》博得名士李东阳赞许。未见仕履。著有《绍兴先达传》,惜未传世。于蕺山作《吊西夏侯墓诗》以追荐迈里古思,谓“忆昔孤城临大敌,保全竟赖斯人力”[35]。又吴騵曾于弘治十四年(1501)撰《张氏重修族谱序》[36],可知其生活年代约在明中叶,距离迈里古思之死已有约一个半世纪,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交游,故列诸附录。
迈里古思作为官清廉正直,不畏强权,虽开罪于拜住等权奸,以致身死,但也得到了一些同僚的赏识和钦佩,并与之在和苗军、方国珍等武装的对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塔失帖木儿[37],至正中为江浙行中书省丞相,后为张士诚弟张士德夺权。士德自称丞相后,将塔失帖木儿徙居嘉兴。塔失可谓是迈里古思之伯乐,因其“有旨得便宜从事”[38],对迈里古思多有拔擢[39],迈氏可自署诸参谋为幕官,或许也离不开塔失帖木儿的默许。
石抹宜孙(? ~1359),字申之,台州人,祖籍辽东柳城,为契丹后裔。初袭父职为沿海上副万户守处州,至正十四年(1354)起为副元帅,分府台州,历任浙东宣慰副使、行枢密院判官,总制处州。至正二十年(1360)为明军击败,战死。赠推诚宣力效节功臣、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上柱国,追封越国公,谥忠愍。元末,宜孙与迈里古思分守处州与绍兴,互为援助,且多次合作出兵。如迈氏为行台镇抚时,东阳与永康二邑被起义军占据,于是“迈里古思提兵往击之,与石抹宜孙约期夹攻其巢穴”[40],东阳、永康恰处于绍兴之南,处州之北,宜孙与迈里古思二人南北分进,协同作战,使起义军首尾不能相顾,故获大胜。
秃坚,至正中为余姚县同知,练民为兵,守御要害。与绍兴路迈里古思、慈溪县的陈麟并称为“浙东三杰”。秃坚之死有两说,《南村辍耕录》谓行台官员高安安“以三人为不易制”,将秃坚招至,关押于宝林寺,趁夜将其杀害;《(嘉靖)宁波府志》则谓秃坚系因质问方国珍兵入庆元,而被其构罪致死[41]。“人皆以秃坚之死归罪于迈里古思不能力救,殊不知当时之执秃坚,乃所以擒迈里古思也”[42]。
陈麟(1312~1368),字文昭,永嘉人,至正十四年(1354)进士及第,授庆元路慈溪县尹。不畏权贵,驱逐豪强,纠集义勇,与方国珍对抗。后为方氏所胁,囚于海上之岱山。元廷又先后起陈麟为户部主事、瑞安知州、秘书监丞,皆不赴任。明初卒于福建。陈麟曾从赵宝峰学《易》,得杨简之学。与迈里古思为同科进士,有同年之谊,又并称“浙东三杰”,二人在任上的所作所为与政治立场也颇有类似之处。
黄中,字彦美,杭州人,自称西淮武夫,陶宗仪颇欣赏其书法,赞“草亦尚可”[43]。至正中,黄中以浙东佥元帅佐迈里古思守绍兴,受其节制。以奇计击破永康、东阳的起义军,一度从方国珍手中夺取上虞。在迈里古思被拜住杀害,“诸参谋闻变,奔避不顾”的局面下,黄中临危不乱,带病率所部击败拜住的“台军”,屠戮其全家,擒拿拜住,终为迈里古思复仇,“一时称诵”,杨维桢、刘炳、王逢皆作诗以褒其忠义[44]。
吕珍,字国宝,安丰人。至正十二年(1352)从张士诚起兵,官至左丞。至正十九年(1359)据绍兴与朱元璋部将胡大海多次交战。吕珍初入绍兴,即哭祭迈里古思,拜其母于家中,申严号令,安抚民心。击退朱元璋部将胡大海后,民间有以牛酒犒军者,吕珍辞而不受,曰:“院判迈公惠于此邦,尔民赖之。今惟善政是继,无德于民而遽为民费,不可”[45]。从现有文献来看,吕珍在迈里古思生前似乎与之并无交游,《保越录》所云或许反映其希望将自己塑造为迈里古思的接班人,用以安定民心罢了。
刘宣,迈里古思遇害时任江浙行省理问官,嘱咐戴良为迈氏哀诗作序。后协助张士诚部将吕珍守卫绍兴,与吕珍、叶文举、余尧臣、陈修、刘明、刘宣、周巖、譚震等约为兄弟,抵抗朱元璋对绍兴的攻击。
王顺,字祖孝,四明人,父余庆官至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草书学康里巙巙。王顺承家学,亦善书法,尤工楷书[46]。迈里古思遇害时为淮南行省都事,是迈氏之女婿。
陈逊,迈里古思遇害时任枢密院管勾。与王顺等将迈氏门生故吏及其士友之所作的千余首哀诗编辑成卷。
陈修,至正十五年(1355)为绍兴路总管府架阁库照磨,其家为杨完者部苗军所劫掠。迈里古思为之打抱不平,指挥吏兵将犯事苗军尽数捉拿处死。使得杨完者不敢再窥视绍兴。[47]迈里古思死后,时任江南行台掾史的陈修继续协助吕珍防御绍兴[48]。
元末江南之格局颇显混乱,元廷、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各据一隅,斗争不休,优秀的人才自然是各方争夺的重要资源。迈里古思以便宜除行枢密院判后,亦非常重视网罗人才,“自署诸参谋为幕官,曰经历,曰都事者,不可枚举”[49],而江南士人也往往乐于为这位文武双全的儒帅效力,“方是时,士大夫咸声随影附,争游其门以自效……而才识文艺之士,彬彬然为生民出者,大抵多游院判公之门,藉院判公之门得美仕,至于今不絶。然特起骤为柄用者,常因其才而不尽以院判公之故,而其人犹曰:‘吾常游于院判公云耳’”[50]。这批被罗致到幕中的精英,亦为迈氏交游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俨,字敬思,钱塘人。世代业儒,曾以兵略辅佐迈里古思守御绍兴[51],后闭门谢客,读《南华经》内外篇,自号樗隐先生。明初被征入南京,修撰《礼乐书》、《方舆续编》,而后授广东市舶司令,卒于任上,门人管讷为之赋长律哀诗[52]。著有《樗隐集》,已佚。
余尧臣(?~1380),字唐卿,永嘉人,后居绍兴。早年以文学出名,受迈里古思邀请,效力幕中,后又助吕珍保越,但无意于仕进。辞去,迁居吴之北郭,与高启、张羽等并称“北郭十友”。明朝建立后,因曾为张士诚门客而被徙濠梁。洪武二年(1369)放还,授官新郑丞。著有菜薖集,已佚。
李曅(1314~1381),字宗表,占籍金华之永康,居于钱塘县。初喜蒙古字学,后立志明经,从师于泰定元年(1324)进士郑僖。乡试不第,于城北筑草阁读书。受迈里古思征聘,延请至幕中,待以宾师之礼。然而没过多久,李曅便察觉到了迈里古思的不利处境,于是选择了告辞隐居。明朝建立后被任命为国子助教。据《吴越所见书画录》,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廿六日李曅于鉴湖为南宋陆游《晨起》诗作题记一则,此时其正在迈里古思幕中效力[53]。同卷上还见有迈里古思与余尧臣题记两则[54],虽然后两则题记未有年款,但也不能排除是三人于鉴湖共同参观诗卷后各自题留的可能。
吴辙(?~1384),字中衡,绍兴人,居于杭州。幼年熟习《孝经》、《论语》、《孟子》,后习医学,亦通吹箫、鼓瑟、舞剑,受迈里古思聘为幕宾。迈氏遇害后恐被牵连,于是逃奔海上。后以行医为业,凡有才能者皆能为其免费治病。于是吴地皆以之为义士。[55]
董正仲,早年游迈里古思之门,迈氏遇害后率其绍兴幕宾依附张士诚[56]。历官江浙行枢密院都事、江淮分省员外郎,行枢密院断事官、经历,分省左右司郎中。
吕文燧(1316~1370),字用明,永康大族,与诸弟侄合谋,以家财组织武装,与行台镇抚迈里古思合兵于永康方岩,击溃起义军[57]。谢绝元廷之加官。后明军攻克婺州,于是率部曲归附,历官庸田司经历、中书省管勾、江西行省都事、庐州知府、嘉兴知府[58]。
吕某(?~1357),字玄明,吕文燧之兄。与弟合兵迈里古思,镇压起义军。后入迈里古思军,向其献计乘胜征讨方国珍。方国珍买通官差,以召玄明议事之由将其杀害[59]。
顾珪(1316~1358),上虞人。不愿为方国珍统治,团结乡民,响应迈里古思。与方国珍战于曹娥江上,兵败被杀。
自科举释褐到任,至于身死行台变端,迈里古思在绍兴活动不满四年,却赢得了如此之多文人、官僚、平民阶层的认可与爱戴,固然与其理政、治军之方针有关。然而迈氏交游对象之所以如此广泛,则更应归功交游双方有着相似的文化认同。就以上所述之39例交游对象来看,汉人或南人共35人,约占89.7%。非汉族士人仅有石抹宜孙、塔失帖木儿、秃坚和吉雅谟丁四人。其中石抹宜孙为契丹人,在元代社会中亦属于广义上的“汉人”,史载其父“为学本于经术,而兼通名法、纵横、天文、地理、术数、方技、释老之说,见称乡绅间”,而宜孙亦“嗜学问,于书务博览,而长于诗歌”[60],可见该家族亦为汉学世家;而吉雅谟丁虽出身西域,却能高中进士,官翰林应奉,其汉文化水平亦当在元代西域人中为佼佼者;再者,观秃坚在任上所为,亦俨然似一汉化蒙古人文官。因而我们可以说迈里古思的交游对象几乎都是深谙汉文化的士人。
再者,若以籍贯统计迈里古思之交游对象:绍兴路7人,婺州路7人,杭州路3人,温州路3人,松江府3人,庆元路2人,台州路1人,常州路1人,嘉兴路1人,湖州路1人,处州路1人,安丰路1人,武昌路1人,汴梁路1人,存疑7人。是可见在迈氏身边,形成了一个以绍兴、婺州乡贤为核心,以江南士人为外围,并以若干流寓文人为补充的士人圈。相反,来自迈里古思的原籍武威,乃至整个西夏故地的唐兀人却罕见与之有交游,而同样身为西夏遗裔,在江浙行院任职的高安安甚至颇为仇视迈里古思,欲除之而后快[61].因此,迈里古思早已突破了西夏人的交游圈,我们在他们身上也已经找不到任何党项遗风,他可以完全算作是已经本土化的江南士人了。
迈里古思死后,团聚其身边的士人圈面临解体,曾与之交游的同僚和幕宾做出的政治抉择大多为归隐或是投靠张士诚,助其抵御朱元璋与方国珍,甚至有拒不接受方国珍征聘而被杀害者[62]。究其原因,除了张士诚此时已降服于元朝,受封太尉,其名义甚正之外,或许与其经营吴越本土,稳定江南局势,从而获得了本聚集于迈里古思身边的吴越士人认同有关。
[作者简介] 邓文韬,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1]韩荫晟:《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上卷)》第一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09-522页。
[2]桂栖鹏、尚衍斌:《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75页;萧启庆:《元至正中后期进士辑录》//侯仁之主编:《燕京学报》新15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3]王珽:《西夏人迈里古思与元末两浙地方的守护》//郝时远、罗贤佑主编:《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295页。
[4]潘猛补:《刘基交游考》//张显清主编:《明史研究》第12辑,合肥:黄山书社,第65页;罗海燕:《元契丹人石抹宜孙交游考》,《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3页。
[5][元]鲁渊:《元进士奉训大夫本斋公自序》,转引自刘冬:《施耐庵生平探考散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明清小说研究(第1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93页。
[6]“淳安说”见[元]王逢《梧溪集》卷5《俭德堂怀寄凡二十二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6年版,第785页下;“建德说”见[明]顾清:《(正德)松江府志》卷23《宦绩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81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719页上;“曲阜说”见[元]赖良《大雅集》卷5《鲁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42页上。
[7][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74《提举鲁岐山先生渊》,《黄宗羲全集》第5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02~1003页。
[8][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10《越民考》,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4页。
[9][元]邵亨贞:《野处集》卷2《进士吴善卿赴黟县教谕醵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5册,第197页。
[10]《南村辍耕录》卷10《越民考》,第124页。
[11][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7,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332页。
[13][元]沈梦麟:《花溪集》卷3《分来字韵送刘用章郎中入越》,元人文集珍本丛刊(三),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78页。
[14]《野处集》卷2《进士吴善卿赴黟县教谕醵赆序》,第197页。
[15]杨镰主编:《全元诗》第62册《丁酉五月六日吴善卿宴诸公越城外唐氏别墅分得轻字》、《陪善卿枢密诸公看潮得流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89~191页;[明]王袆《王忠文公集》卷5《钱清江浮桥记》,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1~123页,同书卷8《寿菊堂记》,第218~219页。
[16]潘猛补:《刘基交游考》//张显清主编:《明史研究》第12辑,合肥:黄山书社,第65页。
[17][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18《元重建武佑庙碑》,历代碑志丛书第1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53页上。
[18][清]顾嗣立编:《元诗选》辛集《吉雅谟丁·寄迈里古思院判》,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17页。
[19]《花溪集》卷3《迈院判席上分韵得能字》,第183页。
[20][明]宋濂:《宋学士全集》卷9《赠行军镇抚迈里古思平寇诗序》,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7页。
[21]《梧溪集》卷3《寄迈善卿宪幕时总戎越中》,第666页。
[22][明]袁凱:《海叟集》卷2《席上怀吴善卿》,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00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页下;同书卷3《马氏西园宴别吴进士善卿》,第205页上。
[23][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20《迈里古思公平寇诗并序》,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7页。
[24]《九灵山房集》卷8《迈院判哀诗序》,第115页。
[25][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68《董姓》,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2-22页上。
[26][明]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5《萧山任氏家乘序》,北京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第103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47页下。
[27][元]杨维桢:《东维子集》卷24《故忠勇西夏侯迈公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33页上。
[28]《大雅集》卷7《陈尧道·赠迈里古思》,第560页下。
[29][明]徐贲:《北郭集》卷2《哀故枢密西夏迈公》,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版,第109~110页。
[30]《大雅集》卷5《董章·挽迈里古思》,第542页上。
[32]《南村辍耕录》卷23《造物有报复》,第283~284页。
[33]《万姓统谱》卷121《白姓》,第2-671页。
[34][明]徐一夔著,徐永恩校注:《始丰稿校注》卷14《题迈里古思保越事迹后》,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页。
[35]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雍正)浙江通志》卷238《陵墓》,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点校本,第6592页。
[36]盛清沂主编:《国学文献馆现藏中国族谱序例选刊·初辑·张姓之部》,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1983年版,第1~4页。
[37]泰定、天顺朝宰相亦名“塔失帖木儿”,但其于元文宗时已为文官劾罢,与此处江浙行省宰相塔失帖木儿应无关系。
[39]《南村辍耕录》卷10《越民考》,第124页。
[40][明]宋濂:《元史》卷188《迈里古思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311页。
[41][明]周希哲:《(嘉靖)宁波府志》卷20《遗事》,天一阁藏明嘉靖39年刊本。
[42]《南村辍耕录》卷23《造物有报复》,第284页。
[44]见《南村辍耕录》卷10《越民考》,第125页;[元]杨维桢:《乐府补》卷6《盲老公》,四库全书荟要集部第60册,世界书局1985年版,第588页下;[明]刘炳《刘彦昺集》卷7《送黄彦美还会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53页;《梧溪集》卷4《赠黄将军中奉其故主将迈里古思判枢母夫人归吴》,第688页。
[45][元]徐勉之:《保越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
[47]《南村辍耕录》卷10《越民考》,第124页。
[49]《南村辍耕录》卷10《越民考》,第124页。
[50][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8《送董郎中序》,第107页。
[51][明]贝琼:《清江文集》卷2《樗隐先生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03页。
[52][明]管时敏《蚓窍集》卷4《哭先师樗隐先生》,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3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88页。
[53]孔凡礼、齐治平编:《陆游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2页。
[54]孔凡礼、齐治平编:《陆游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3、115页。
[55][明]谢应芳:《龟巢稿》卷13《义士吴先生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02页上。
[56]按戴良之原文谓“来归我相国”。戴氏文集中多次提到这位“相国”,如“今相国开藩中吴”(《九灵山房集》卷13《赠叶生诗序》,第116页),“今相国之治吴也,以便宜擢君于戎行”(《九灵山房集》卷5《长洲县丞杨君去思碑》,第65页)。显然,此“相国”便是降元之后开江淮分省的张士诚。
[57][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31《永康翼左副元帅吕用明文燧》,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8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899页上。
[58]《宋学士文集》卷60《故嘉兴知府吕府君墓碑》,第1008~1010页。
[59]《两浙名贤路》卷31《永康翼左副元帅吕用明文燧》,第899页上。
[60]《元史》卷188《石抹宜孙传》,第4309~4310页。
[61] 《南村辍耕录》卷23《造物有报复》,第284页。
[62] 《万姓统谱》卷68《董姓》,第2-22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