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
越文化研究论著目录索引
资料室藏书
相关图书文献
鼎秀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信息 >> 正文
其他文献

绍兴历代海洋古文献述考

2016年04月08日 00:00  点击:[]

张杰 程继红

要:历代绍兴籍人士撰述了数量可观的海洋类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绍兴千百年来与海洋的交互活动和成就。这些文献特色鲜明,既是研究中国海洋史的重要史料,也有资于丰富和拓展历史上江南及越地的海洋文明研究。

关键词:绍兴 海洋 古代 文献

浙江是海洋大省,自东汉以来产生了大量海洋类文献。通过我们长期以来对浙江海洋古文献的调查摸底,共搜集到相关文献210余种。绍兴位于浙江东部,濒临东海,地理特征呈山海交错,河海互通之态。绍兴籍人士著述的海洋古文献亦多有传世,其内容涉及海洋史地、海外交流、海洋军事、海塘水利建设等各个领域,是浙江乃至中国海洋古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从著者生平、内容要旨、学术评价、著录信息及版本源流等角度对绍兴历代海洋著述进行梳理,具体考述如下:

一 海洋史地古文献

海洋史地古文献主要指记录古代中国沿海(海岛)及其他海洋国家和地区地利险夷、区划沿革、风土民情的文献资料。

《越绝书》十五卷,东汉袁康、吴平辑。袁、吴均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平不可考。该书作者《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子贡。宋代始有质疑,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越绝书十六卷,无撰人名氏,相传以为子贡者,非也。”明代中期,学者考证认为作者是东汉初会稽人袁康,及同郡人吴平。《四库全书》采信了这一观点。著名学者余嘉锡则认为此书系战国后人所为,非一人一时之作,袁、吴二人当为整理者,而非撰写者。是书流传千年,已非完璧。北宋《崇文总目》称其原有二十五卷,其中内纪八卷、外传十七卷。今传本仅十五卷。

是书又名《越绝纪》,有“地方志鼻祖”之誉,乃记载吴、越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时间起于夏禹,终于两汉,内容广泛,大致以吴、越两国的争霸战争为主线,兼及同时代部分国家史实,涉及夫差、勾践、伍子胥、子贡、范蠢、文种等人。论及当时吴越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军事、语言等多方面内容,尤其是第二卷《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和第八卷《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对吴、越两国历史沿革,地理状况,所述尤详,殊为难得。但所记部分内容似采用传闻异说,描述类后世小说家言,较《吴越春秋》多有不同,恐非信史。

唐代魏征《隋书·经籍志》,五代刘昫《旧唐书》,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第五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高似孙《史略》卷五、王尧臣《崇文总目辑释》卷二和《崇文总目》卷三、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一艺文、尤袤《遂初堂书目》、郑樵《通志》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明代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上、郭孔建《垂杨馆集》卷八读书二、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九十一、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丁部四部正讹下、柯维骐《宋史新编》卷五十志三十六、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文卷十一、莫旦《大明一统赋》卷中、祁承㸁《澹生堂藏书目》、田汝成《田叔禾小集》卷一、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二、张元忭《(万历)绍兴府志》卷五十序志、朱睦㮮《万卷堂书目》卷二,清代范邦甸《天一阁书目》卷二之一史部、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卷三、嵆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三、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史部三、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二十八史部、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卷一、钱曾《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录》卷三、沈炳震《唐书合钞》卷七十三志四十九、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卷二、王鸣盛《蛾术编》卷十二说录十二、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十三史部三、姚振宗《后汉艺文志》卷二、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佚名《唐书艺文志注》卷二、张之洞《书目答问》史部、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二十六史部十二,民国时期廖平《今古学考》卷上、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三,均有著录。

版本有明正德四年(1509)吉水刘以贞刊本,嘉靖二十四年(1545)姚江夏恕刊本,嘉靖二十六年(1547)陈垲刊本,嘉靖三十三年(1554)张佳胤双栢堂刊本,隆庆吴管《古今逸史》本,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广汉魏丛书》本,光绪四年(1878)《小万卷楼丛书》本,民国龙溪精舍本(潮阳郑氏用万卷楼本校刊),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双栢堂刊本),《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据明本校刊),《丛书集成初编》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整理校注本有两种,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宗祥《越绝书校注》、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乐祖谋《越绝书点校》。

《皇舆考》十二卷,明张天复辑。张天复(1513—1573),字复亭,号内山,又号初阳,晚号镜波钓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工诗善文,明嘉靖丁未(1547)进士,历任云南按察副使、太仆寺卿等职,其事迹在《明史•文苑传》其子张元忭传中有记载。张氏乃明末文学家张岱之高祖,传世著作另有《鸣玉堂稿》、《绍兴志》等。

是书共十二卷,地理著作,以廖世昭《志略》为底本,参引桂萼《舆图记述》、罗洪先《广舆图》、许论《九边论》等诸家之说,增删润色而成,分省叙述,图文呼应。张氏编制舆图旨在经邦济世,《自序》言舆图可以“辨形势以明地险,陈忧患以达民艰,审经画以悉时宜,”但是“道有升降,政有损益”,于是“取闽本志略稍加详定,首引杜氏古九州岛之文,然后次序郡国图志,参据前说各冠篇端,而以边夷终焉。……则夫治平修攘之谋固了然视诸掌矣。”此番努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似乎并未完全认可,言“其大意在规《明一统志》之失。但贪列人物,依然挂一漏万。至若四至八到,郡县沿革,皆略而不详,未为善本”。但是书内容涉及我国自东北至东南等沿海地区的地理历史,及安南、占城、暹罗、满加拉等东南亚海上诸国的情况,另有《东南滨海诸夷图》、《东南海夷图》、《西南海夷图》等多幅地图,颇具海洋史研究价值。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该书被禁,故流传版本较少,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张象贤遐寿堂刻本较为通行。万历张氏刻本,十二卷,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左右双边,单黑口,版心镌书名、卷次、页码及“遐寿堂”字样。卷前有袁福征序及张氏自序,半叶七行,行十五字,手写体。首卷题“提督学校湖广副使山阴张天复辑 翰林院俢撰男元忭校∕吏兵两科都给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姑苏张鼎思重校”。卷末有张象贤跋及张烛后序。后张天复其子元忭对《皇舆考》进行增补,成《广皇舆考》二十卷,《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收录此书。

明代祁承㸁《澹生堂藏书目》、孙能传《内阁藏书目录》、朱睦㮮《万卷堂书目》,清代范邦甸《天一阁书目》史部、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嵇璜《续通志·艺文略》和《续文献通考·经籍考》、钱谦益《绛云楼书目》、万斯同《明史》、张岱《石匮书》、张廷玉《明史·艺文志》等均有著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地理类影印收录全文。1981年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作为《玄览堂丛书》之一种影印出版,1996年齐鲁书社再次影印出版,所选均为万历间张象贤刻本。

《瀛寰全志》,清谢洪赉撰。洪赉(1873—1916),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为长老会传教士,受此影响,谢氏接受西式教育,光绪二十一年(1895)毕业于苏州博习书院。该书院由美国基督教新教监理公会兴办。后谢氏在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工作,有《圣教布道新史》、《中国耶稣教会小史》、《基督教与科学》等著作,编纂了《瀛环全志》、《华英初阶》、《中英文典》等,另有译着《旧约注释》、《代形合参》等,是近代基督教著述家。《瀛寰全志》,又名《最新中学教科书瀛寰全志》,是清廷学部编的教科书,发行量较大,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版,后历年多次再版,至三十三年(1907)已再版9次,均为铅印本。另有1914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是书为中学地理教科书,包括总论、亚细亚洲、欧罗巴洲、阿非利加洲、北亚美利加洲、南亚美利加洲、海洲等7编,含有中国地理,对于研究清末教育发展改革变化,了解时人对海外世界的认知多有帮助。

《英夷说》一卷,清何大庚撰。大庚,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诸生,具体生平不详,道光时期著名的抗英绅士,其有诗云“胡尘滚滚世道昏,英雄失路狐鼠横。壮怀激烈唯一啸,石破天惊起雷霆。”清梁廷枏《夷氛闻记》卷五关于其事迹有简要记载,称其“尝习申韩”,“工笔札”,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何氏曾为广州知府余保纯随员,又入驻澳门道员易中孚幕,积极赞助并参与禁烟和抗英斗争。林则徐被革职后仍坚持斗争。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京条约》签订三个月之后,何氏鉴于英军肆虐,清政府腐败无能,与爱国人士浙江长兴人钱江撰写了《全粤义士义民公檄》,张贴于广州府学明伦堂,并集会提出举办团练等建议,主张动员民众继续抗英,引起了较大影响。但这种爱国举动并没有得到认可与鼓励,反而遭到清政府的反对、打压与诬陷,捏造罪名将钱江“戍之新疆”,何氏被捕,后革去生员资格,“递籍”,“自是粤绅无敢复言夷事”。

《英夷说》一卷收录于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一帙,仅二百余字,全文如下:“英吉利者,昔以其国在西北数万里外,距粤海极远,似非中国切肤之患,今则骎骎而南。凡南洋各濒海各国,远若明呀喇、曼哒喇萨、孟买等国,近若吉兰丹、丁加罗、柔佛、乌土国,以及海中三佛齐、葛留巴、娑罗诸岛,皆为其所胁服,而供其赋税。其势日南,其心日侈,岂有厌足之日哉!近粤洋海岛有名新埠者,距大屿山仅十日程,沃野三百里,闽粤人在彼种植,以尽地利者,不啻数万。阡陌出园,一岁再熟,即粤人所谓洋米是也。英夷以强力据之,叙跛兵二千驻防其地,与新嘉坡相犄角,居然又一大镇矣”。鸦片战争时期不知英夷为何者甚众,何氏此文虽短,认识却比较准确,既有海国情形介绍,又透露出相当的担忧,结合其爱国事迹,可见何氏具有领先于当时的海洋意识,属于晚清时期开眼看世界较早的人士。

清魏源《海国图志》卷十五《东南洋》全文引用,《中国古籍总目》史部有著录。版本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着易堂排印本,卷首题“何大庚著”,半叶十八行,行四十字,行密字小,四周双栏,有界格,单黑鱼尾,白口,版心上镌丛书名,中镌篇名、页码,下镌“上海着易堂排印”字样。

二 海外交流古文献

海外交流古文献是指记录古代中国与其他海洋国家和地区使节互访、经济文化交流及古人游历海外见闻的著作、日记、笔记、游记等文献资料。

《瀛涯胜览》一卷,明马欢撰。马欢,字宗道,别字汝钦,号会稽山樵,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卒不详,自幼喜读域外地理书籍,信奉伊斯兰教,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翻译家。马欢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第四次)、永乐十九年(1421年,第六次)、宣德六年(1431年,第七次)随郑和三下西洋,作为通事亲历亚非二十余国。归国后,据其见闻撰《瀛涯胜览》一书,至迟于明景泰二年(1451)形成定稿。

是书将沿途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剌加国、哑鲁国、苏门答剌国、那孤儿小国、黎代国小国、南浡里国、溜山国榜葛剌国、锡兰、小葛兰国、柯枝国、古里国、祖法儿国、忽鲁谟斯国、阿丹国、天方国等沿途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政治、经济、人文风土等状况及航线、日程均纪录下来。其《自序》云马欢每到之处,均亲身勘察,“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与夫土产之别,疆域之制,”绝非道听途说,较费信的《星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蕃国志》,可信度更大,三者之中文献价值最高。《瀛涯胜览·马敬序》,是书“载岛夷地之远近,国之沿革,疆界之所接,城郭之所置,与夫衣服之异,食用之殊,刑禁制度,风俗出产,莫不悉备。”该书所载多为亲闻亲见,较为翔实可信,是研究十五世纪南洋、印度洋地理及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

《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归入史部地理类存目,关于马欢生平,未做详细考证,言“观,不知何许人”,成书时间断为“则作于永乐以后也”,亦不够确切。明代晁瑮《晁氏文堂书目》、祁承㸁《澹生堂藏书目》、朱睦㮮《万卷堂书目》、朱荃宰《文通》,清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嵆曾筠《(雍正)浙江通志》、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张廷玉《明史》、万斯同《明史》、徐干学《传是楼书目》、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嵇璜《续通志·艺文略》、范邦甸《天一阁书目》等均有著录。

是书版本源流较为复杂,据学者万明考证谱系如下:其一,原本钞本与刻本:嘉靖二十一年(1542)《国朝典故》钞本为初稿本,在此基础上有邓士龙《国朝典故》万历间刻本;《说集》本和淡生堂本为定稿本,在此基础上有《纪录汇编》万历四十五年刻本,此本为通行本;《三宝征夷集》本为集大成本。其二,原本改编本与刻本:《艺海汇函》钞本,郭崇礼改编两卷本;张升删改本,嘉靖元年(1522)刊刻,此本乃是书最早刻本。另外还有明泰昌元年(1620)《颜堂秘籍》刻本,道光二十二年(1842)吴弥光芬陀罗馆《胜朝遗事》刻本等多种。《中国古籍总目》史部有三条记录,详细罗列了是书的版本信息。1935年冯承钧《〈瀛涯胜览〉校注》商务印书馆出版,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1985年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影印万历间《纪录汇编》刊本。2005年万明的《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欧游随笔》二卷,清钱德培撰。德培(1843—1904),字琴斋,号闰生,祖籍山阴(浙江绍兴),晚清颇有影响的军事教育家和洋务运动实干家。其生于顺天(今北京)大兴县,早年地位不高,经世学问多赖自学,因参与平定太平天国有功,得以步入仕途,曾在江苏任县令、候补道员。钱氏因才学出众,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均有意罗致帐前,曾受光绪帝亲自召见。其积极参与洋务运动,襄办北洋武备学堂,并创办江南陆师学堂及江西武备学堂等。其于光绪三年(1877)年底随德公使赴德,光绪九年(1883)9月回国,撰有《欧游随笔》。

是书为钱氏出使六年的日记。时间始于光绪三年十月十八日,止于光绪九年十月初九日。书中记载了航海往返沿途见闻及在德六年的亲身经历,所记资料可信度较高。如光绪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关于新加坡土人及特产的记载,“土人肤黑唇红,披红花袈裟,耳鼻皆系以环。能英语者甚少。土籍者并不及闽广客户之多。夏令所食之江豆、茄蒲、王瓜诸蔬,在仲冬无不悉备。土产为佳纹席、粗藤、波罗蜜、蕉、鹦鹉、芙蓉鸟、各种螺壳”。“光绪九年(1883)九月廿二日,抵槟榔屿。地亦属英,有炮台两座,亦旧式,泊有小兵船二艘。居民土人不及华人之多。建有庙宇会馆,分粤、闽两帮。长街数里,尽属华肆,大有粤东景象。……英官之长者,出有华文告示,自称巡抚。以地论之,则吾华之一州县耳。”钱氏在德时间最久,对于德国社会面貌多有描绘,这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书中亦有所反映。值得一提的是钱氏还对潮汐这一事关海洋科学的自然现象提出了一己之见。是书记载涉及沿途海国岛屿的山川地理、风俗、宗教、军事等各个方面,颇有研究价值。

清代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史部著录,“《欧游随笔》二卷,国朝钱德培撰刊本”。清代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瓯游随笔》二卷,钱德培撰,德培字琴斋,浙江山阴人,江苏候补道”。其中“欧”误为“瓯”。版本据《中国古籍总目》载《欧游随笔》有清光绪间刻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馆有收藏。通行本乃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上海着易堂排印本,见第十一帙,卷首题“大兴钱德培撰”。小方壶本虽为排印本形制一仿刊本,仅行密字小而已。半叶十九行,行四十字,四周双栏,有界格,单黑鱼尾,白口,版心上镌丛书名,中镌篇名、页码,下镌“上海着易堂排印”字样。

三 海洋军事古文献

海洋军事古文献是指记述古代海防思想、海防战略、海军建制、海战事件及缉击海盗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两朝平攘录》五卷,明诸葛元声撰。元声,号味水外史,生平不详,诸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万历九年(1581)到云南临元道作幕客三十余年。史载元声博通古今,据所见所闻,参阅各家史籍,万历三十四年(1606)撰成《两朝平攘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卷首有万历丙午《商浚序》。考丙午为万历三十四年,则元声之成是书,得之目睹为多也。”

是书凡五卷,记述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两朝国内国外五事,卷一《顺义王(三娘子附)》,卷末附《顺义王赞》;卷二《都蛮》,卷末附《平都蛮赞》;卷三《宁夏》,卷末附《平宁夏赞》;卷四《日本(朝鲜附)》,卷末附《平白关赞》;卷五《播州》,卷末附《平播赞》。主要叙述明隆庆时期封俺答、万历间平都蛮、宁夏、抗倭、定朝鲜等事件。每卷一事,追溯起因,详录经过,卷末附有赞评,可与明李化龙《平播全书》互相参考。其中卷四详细记述了万历二十年(1592)和万历二十六年(1597),明朝出兵与朝鲜军民共同击败日本两次侵略的经过,并记载了当时日本与朝鲜两国的历史、疆域、区划、港口、风俗等,以及两国与明朝的交往情况。日人川口长孺之《征韩伟略》,多有引用。是书是研究明朝与日、朝关系的重要史料。

明祁承㸁《澹生堂藏书目》,清嵇璜《续通志·艺文略》、万斯同《明史》卷、张廷玉《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均有著录。版本有万历三十四年(1606)商浚序刻本,卷首有万历丙午商浚序及王泮序,正文半叶九行,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单黑鱼尾,四周单边,无界格,版心镌书名、卷次、页码,通篇楷体书写类钞本。《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即影印收录了商浚序刻本全文。北京图书馆和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藏有是书的清钞本,1980年书目文献出版社据此本影印出版。另有1969年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1993年巴蜀书社出版《中国野史集成》影印本。

另有《三朝平攘录》六卷,事关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六事。是书在《两朝平攘录》的基础上增加了《倭寇》一卷,作为首卷。该卷记载嘉靖年间击败海盗、海寇事件,卷末附有《巡海防图说》、《龛山凯歌》四首。版本有清钞本,半页九行,每行十七字,无边栏界格,毛边纸。

《航澥遗闻》一卷,明末清初任光复撰。光复,字延贵,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平不详,曾在南明鲁王政权任监军职方郎中、太常寺卿等职,亲身经历鲁王与诸臣在舟山、崇明、京口抗清情形,后来投降清军,回乡教授终老,追忆见闻,撰《航澥遗闻》。其《小引》文曰“王室板荡,海水羣飞,九死余生,文籍脱落,归里屏息,追忆见闻,笔之于书,以存厓略,知我罪我,姑听后人,庶几名山,或留惇史”。

是书又名《鲁王纪事》,起止时间起自顺治三年(1646)六月鲁王监国于台州,止于任氏降清,对鲁王诸臣互相倾扎,张煌言、张名振忠心报国,郑成功事记载详尽。书又名《航海遗闻》,因避鲁王朱以海讳而用“澥”字。著者或作“汪光复”,当为“任光复”之误。清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卷五史部著录“《航海遗闻》一卷,国朝汪光复撰,荆驼逸史本”。版本有清代陈湖逸士辑《骆荆逸史》本,半叶九行,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字宋体,单黑鱼尾,四周单框,版心镌丛书名、书名及页码。又有《鲁王纪事》传钞本,原题任光复东顽撰,即《航澥遗闻》,卷首有任氏自撰《小引》,为他本所无。又有《续明季遗闻》和上海商务印书馆辛亥年初版铅印本《明季续闻》,二书与《航澥遗闻》内容略同,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认为“恐系一书”。《中国古籍总目》史部载有清道光间古槐房山木活字印本,上海、天津、南京、辽宁、甘肃等图书馆有藏,国图所藏有清李文田校注并跋,另有清宣统三年中国图书馆石印本,首都、上海、浙江、陕西、甘肃、广东等图书馆有藏,著录姓名均为“汪光复”。

是书1968年刊入沈云龙选辑《明清史料汇编三集》,1978年台湾新兴书局据1922年文明历代善本影印收入《笔记小说大观》四编。

《海防经略纂要》二卷,清章錀辑。章錀,字鸣山,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生卒不详,曾在嘉定县作过幕僚,致力于海防研究,亲赴沿海地区实地考察,多方采集资料,结合多种史籍,于乾隆年间编纂成《海防经略纂要》二卷。

是书主要收录了前人海防著述的中散佚篇目,包括海防经略疏议、御倭方略、海防图录及浙江、福建、广东等各沿海地区的地方志,还有水战训练、沿海通界等政治军事资料和风涛占验、风汛潮侯、航行气象等海上交通资料。全书篇幅不大,涵盖内容却比较广泛,是研究明清时期海防的重要文献。

许保林的《中国兵书通鉴》、刘申宁的《中国兵书总目》、邓衍林主编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105)中国边疆图藉录》有著录,但作者有误,许著误为“章钥”,刘著误为“章纶”。版本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会稽章氏锄经堂刻本,半叶九行,行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北京大学图书馆藏。2005年茅海建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第二十册收录全文。

《防海辑要》十九卷,清俞昌会撰。昌会,字同甫,浙江绍兴人,生卒不详,历任桃源、善化、酃县、清泉、湘潭知县,永州、桂阳州知州等职,颇有政声。俞氏精于江海防务与海战策略,鉴于鸦片战争失利,英国坚船利炮的威胁,希望为清朝海防安全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编纂了《防海辑要》一书。

《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防海辑要提要》言“全书卷首图一卷,计有直隶盛京、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澎湖、台湾、台湾后山、琼州、安南国、海国十三幅江海防御地图,于地理形势、地点名称、防御要塞、海湖港叉,无不细致描摹,力求精准。其第一卷至第十一卷,论证各地方海域地理及沿海岸线防御的总体策略。第十二卷至第十八卷主要是对海防海战、舰船型制、海战兵器、水战战术等方面的详细论述,并配有大量插图,足见作者谙熟江海防务和海战策略。作者还就江海防务,统览全局,撮其要点,总括为十二条,罗列于书序之后,作为了解本书全貌的提纲”。是书保存了大量海防海战、海疆经营方面的史料,对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军事技术与军事思想的研究颇有价值。

清代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七经籍考十一著录,“《防海辑要》十八卷,俞昌会撰。昌会字同甫,浙江人,署江西吉安府知府。”民国《清史稿·艺文志》志一百二十八艺文二著录,“《防海辑要》十八卷图一卷,俞昌会撰”。 版本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百甓山房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藏藏。光绪十一年(1885)星沙明远书局刻本,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图书馆藏。2005年茅海建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第三十二至三十四册收录全文。

四 海塘水利古文献

海塘水利古文献是指记录古代沿海地区修筑海塘与相关水利过程的建设经过及经验得失的文献资料。

《塘工纪略》四卷,清连仲愚撰。仲愚(1805—1874),字乐川,绍兴上虞崧厦镇人,生于官宦世家,家境殷实,中秀才后两次乡试失利,遂决意科场,诸生,曾任上海县训导。其人喜好藏书,建“枕湖楼”藏书楼。又乐善好施,无善不为,捐出大量财物,建众擎会,筑捍海楼,设立连氏义庄。连氏做了大量善事,去世后获清政府褒奖,有《塘工纪略》四卷和《敬睦堂条规》一卷传世。著名学者德清俞樾亲撰《候选训导连君墓志铭》(见《续碑传集》卷四十六),并撰《连氏义庄记》记载连氏善举。清李慈铭《越缦堂文集》卷八《训导连君撰》言“(连氏)盖竭其财与力于塘,而一息不自解,亦可谓能捍大患以死勤事者也。然而宅里之表无闻,配社之赈不及,而所谓贤能之兴者,皆出不能效一官,处不能善一事,浚公私以为己利而已。”俞氏言辞间既有感动又有感慨。

上虞负海面江,于浙东地区海塘最为险要,道光年间海塘坍塌多次,民众深受其害。连氏任虞塘督修,致力于上虞塘工,亲自规划海塘,江塘修筑,前后二十余年,“两堤始完固,因手是编,绘图纪事,详载道里之长短,潮汐之高下,与夫兴废之利弊,堤防之急缓,俾后人有所取法。”(《中国河渠书提要》十一)是书又名《上虞塘工纪略》,正编二卷,成书于同治元年,卷前有江海塘堤图,续编一卷,成书于同治五年,三续成书于同治十年。是编乃塘工专志,是绍兴上虞塘工字号册底档案,系统记录了上虞前江塘及后海塘塘工规划修筑过程,总结了连氏多年修筑海塘建设管理经验。如总结出了塘台法,“凡塘堤溃决,必然先卸里面,无论柴土石塘全藉后戗结实。仲节次修塘填补空虚,培植地势,创造塘台,俾塘堤有可倚靠”。这一加固堤塘的方法实践证明是科学实用的。书中还涉及修筑塘工的善后事宜。

清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史部“《上虞塘工纪略》二卷,国朝连仲愚撰刊本”。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并案曰“上虞前江后海塘工险要为浙东最,仲愚于孙家渡贺家步次第防护,凡筑海塘四千七百六丈,江塘六百二十六丈,手自规画,垂二十年水不为害。近世竞采新法以塞门德土,为捍海之计者,盖率是书为圭臬乎!”杨绳信编《清代版刻综录》著录“枕湖楼,1887(光绪十三)年刊《上虞塘工纪略》二卷续一卷,清连仲愚撰。”

版本有《塘工纪略》二卷续一卷三续一卷,稿本,浙江图书馆藏;光绪四年(1878)连氏敬睦堂刻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三年(1887)上虞连氏枕湖楼刻本,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左右双栏,有界格,黑口,版心镌书名、页码,卷首题“上虞塘工纪略”、“古虞连仲愚乐川氏”,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藏。2006年扬州广陵书社作为《中国水利志丛刊》之一种影印出版。

其子连蘅撰又仿连氏著作体例撰《上虞塘工纪要》二卷及续编多种,记述光绪七年至二十五年前江塘修筑相关事宜,有光绪三十年刊本。连氏与其子连蘅的塘工修筑著作,形成了一个跨度四十余年的著作链条,为研究浙江晚清时期上虞地区水利建设、海塘修筑保存了重要资料。

结语

就目前已知的绍兴海洋古文献来看,共有十四种,其数量在整个浙江海洋古文献体系中并不占优势,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却不容小觑。首先,较其他地区绍兴海洋著述产生最早,袁、吴二人的《越绝书》成书于东汉时期,可谓我国现存最早的海洋文献;其次,代表著作影响大,如明代马欢的《瀛涯胜览》保存了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盛举的重要文献;再次,绍兴古代海塘建设文献系统性尤为鲜明,如连仲愚及其子关于上虞地区海塘修筑的总结性著作。因此,无论是作为海洋文明研究史料,还是作为地方乡帮文献,绍兴历代海洋文献均具有不可或缺的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浙江海洋大学。


上一条:明朝绍兴官员的在职学习风气
下一条:从《女状元辞凰得凤》看徐渭的越文化情结

返回

校园网     浙江省社科联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     安徽大学徽学文化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台北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     日本京都大学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900号南山校区13号楼2楼 | 联系电话:0575-88341849 | 邮编:312000 | 邮箱:yuewh@usx.edu.cn
版权所有:中国越文化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 | 浙ICP备06011068号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