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献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献信息 >> 正文

胸中洒落 耿介拔俗

发布日期:2009-06-10    点击次数:

郭建荣

蔡元培先生关注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一心企求民富国强,他尽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推进科学,以达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之目的。他认为人才为国家元气,为了培养人才,他始终主张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珍惜宝贵的时光完成学业,为将来效力国家做好准备,而不应该在学校从事社会事务,因为那是学好本领,从学校毕业以后的事。

1916年年底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曾因张勋复辟、学生请愿、教育经费拖欠等于1917年7月、1918年5月、1919年5月……多次辞校长职。考察蔡先生的辞职,我们得到一个印象,每次辞职都关乎他的办学理念、人格、职责等原则问题。1919年5月8日的辞职与五四运动有关,我们可以从五四运动发生前后蔡先生的行状看出,他一贯胸中洒落、耿介拔俗的大家形象。

蔡先生爱国救国的思想是一贯的,在五四运动之前的1918年10月20日,邓中夏、许德珩、张国焘等发起的《国民》杂志社成立大会上,蔡先生出席支持并发表演说,称赞他们“志在拯救国家于危亡,深堪嘉尚”。1919年1月,《国民》杂志创刊时,蔡先生为其撰序,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学生唯一之义务在求学,而牺牲其求学之时间与心力,从事于唤醒国民的杂志等事,实在是“迫于爱国之心,不得已也。向使为学生者得专心求学,学成而后有以大效于国”,才是他最想看到的。这就是1918年5月21日,北大学生为反对签订所谓中日两国《防敌军事协定》而游行请愿时,蔡先生阻止学生上街无效而辞职的原因之一。

蔡先生这种爱国救国思想对学生影响深远。正如南洋公学特班生黄炎培撰文称蔡先生教人的主旨,“盖在启发青年求知欲,使广其吸收,由小己观念进之于国家,而拓之为世界。……其所昭示,千言万法,一归之爱国。不惟课文训语有然,观出校后,手创学社,曰爱国学社;女学,曰爱国女学。吾师之深心,如山泉有源,随地涌现矣。”不错,蔡元培的爱国之心在在可见,他的行动作为皆为爱国心所支配。

爱国救国,空口白话是不能奏效的。蔡先生主张“救中国必以学”。1920年5月4日,蔡先生撰写《去年五月四日以来的回顾与今后的希望》一文,再次阐述:“现在学生方面最要紧的是专心研究学问。试问现在一切政治社会大问题,没有学问,怎么解决?……我希望自这周年纪念日起,前程远大的学生,要彻底觉悟,……专心增进学识,修养道德,锻炼身体,……预备将来解决中国的现在不能解决的大问题。这就是我对于今年五月四日以后学生界的希望了。”

蔡先生一心想读书救国,一心想培养救国人才,不希望学生们牺牲学业从事社会工作,这是他的原则。但当关系国家命运的时刻,他引导并称赞了五四运动,并不是一概反对学生运动,这是他的权变、灵活。蔡先生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都是基于他的为公、为国的大是大非观念。正如任鸿隽说:“在公义一方面,蔡先生却是特立不屈、勇往直前、丝毫不退、莫不假借的斗士。在前清时代,蔡先生与孙中山先生辈同倡革命,与当时的满清政府肉搏斗争,是如何地不畏强御,不为威武所屈!民国成立后,先生为第一任内阁教育总长时与袁世凯奋斗。民八以后,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与北洋军阀奋斗,从不听见先生有一点退让犹豫的表示,恰恰与平时处世接物的谦逊态度成一相反的对照。……在吾国政治家中真是少见。”……无需多置一辞,蔡先生之胸中洒落、气度闲雅、耿介拔俗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1077号河西校区6号楼
电话:0575-88341849
邮箱:ywhyjy@usx.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