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
越文化研究论著目录索引
资料室藏书
相关图书文献
鼎秀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信息 >> 正文
其他文献

绍兴历史上的赈灾方式之一:施粥

2008年07月05日 00:00  点击:[]

裘士雄

绍兴固然是鱼米之乡,但在过去也是天灾人祸频繁的地方。灾荒,会使大批黎民百姓离井避乡,流离失所,饿殍塞途,如加上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或救灾不力、不当,或中饱私囊,容易激起民愤、民变,甚至暴动、起义,动摇和推翻他们的统治。因此,历代统治阶级对此不敢掉以轻心,不得不重视防灾救灾问题。皇帝为此会下“罪己诏”,省筵撤乐,修德省刑;地方官吏会茹素戒屠,祈求龙王等神灵降伏旱魔之类,消弭旱灾、水灾、蝗灾等。灾害已造成严重的饥荒,就会采取免除或减轻赋税,开仓赈济,平抑粮价等多种措施救灾,其中设立粥厂也是一种常见的救济方法。追溯其历史渊源,见诸《礼记·檀弓》:春秋时期,卫国发生饥荒,公叔文子曾“为粥与国之饥者”。据绍兴地方志书记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又逢大旱,翌年正月,则大雪成灾,绍兴民众大饥。山阴张陛慈悲为怀,慷慨解囊,捐献了200石粮食,煮粥赈济灾民。民国二十九年(1940)春夏之交,绍兴遭受严重的水灾之后又时疫(霍乱)流行,粮荒甚为严重,省、县曾拨出专款8万元,用于购米向灾民施粥。三十五年,水、旱、风、蝗等多种天灾相继袭击绍兴,酿成大灾荒,绍兴慈善机构设法筹得善款,部分用在城区秋瑾、元培等六镇各设施食站,为期2个月,用去1万余斤粮食,有近3万人(次)暂时得以果腹。

有人可能发问:为何施粥而不是供饭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灾民实在太多了,“僧多粥少”,用米煮粥比烧饭能救济更多的灾民和贫民。也有人以为施粥既能达到赈救灾民的目的,又有防止养懒汉的作用。试想,如果让那些壮汉天天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岂非失去救济的本意么?!

旧时,绍兴粥厂的救济对象有贫民,如无业游民、乞丐、孤寡老人和儿童等,施粥地点在城区,时间一般在寒冬腊月;也有灾民,以农民为主,施粥地点城乡均有,时间视灾情而定。从笔者上述举例中可以看出,设立粥厂有官府出面的,也有绅商或有关机构主持其事的。灾荒发生后,官府定会向社会各界劝赈,劝捐,对于那些在赈灾活动中有重大贡献者,官府也会予以旌表奖励。有的绅商则出于桑梓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会主动积极设立粥厂行善。如富绅朱阆仙大概从清宣统元年(1909)开始,就个人出资在东昌坊口王广思台门废墟上搭建棚子,砌起六口大铁灶,每年腊月,从初一到除夕,天天雇人烧煮米粥,供应饥民早中两餐。据受惠者高彩霞说,她的少女时代,家里很穷,也不怕难为情,成了粥厂的常客。她还说,他们吃的是厚粥,常常看到胖胖的朱阆仙亲临粥厂,有时用竹筷插到粥中试验厚度。朱阆仙对煮粥是有标准的:插筷不倒,巾裹不漏。就是说米粥是有相当厚度的,水份的比例不是很高,筷子插倒米粥里不会横倒下去,如果毛巾包裹米粥的话,粥也不会滴漏下来,也许绍兴贫民(灾民)有一定素养,大家虽然肚子很饿,但排队等候、吃粥,好像很有秩序,不像有些地方出现挤、抢和其他纷乱现象,定要请来皂役、警员维持秩序。后来,绍兴县商会接收了粥厂,但朱阆仙仍出钱出力,有时也到粥厂转转,以致给绍兴公众造成是他一直主持粥厂这一善举的美好印象和影响。因为朱阆仙办粥厂和做了其他很多善举,徐世昌总统向他颁发了一枚金质嘉禾章,并致送一方“急公好义”匾额,以资嘉勉。


上一条:魏耕与清初江南“通海案”的反清据点
下一条:合浦还珠话孟尝

返回

校园网     浙江省社科联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     安徽大学徽学文化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台北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     日本京都大学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900号南山校区13号楼2楼 | 联系电话:0575-88341849 | 邮编:312000 | 邮箱:yuewh@usx.edu.cn
版权所有:中国越文化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 | 浙ICP备06011068号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