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
越文化研究论著目录索引
资料室藏书
相关图书文献
鼎秀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信息 >> 正文
其他文献

魏耕与清初江南“通海案”的反清据点

2008年07月05日 00:00  点击:[]

——山阴祁氏寓园的关系

佘德余

魏耕(1614-1662),初名时珩,继名璧,字楚白,号雪窦。明亡后改名耕,又名■,字白衣,号雪窦山人,浙江慈溪人。出生于官宦之家,父魏忠显,善诗文,“读书怀古,尝游学■川,逍遥山川,以歌咏自娱”,魏耕七岁从父学,“日诵数百言,复背如流。”崇祯十二年(1639),浙江督学许豸主持岁试,魏耕名列第一,得以补廪食饩,为庠生。正当此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政权,魏耕听到这个消息后痛心疾首,“悬冠于堂上,北面稽首曰:‘予虽草莽,亦君臣也。’”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军占领杭州,接着取湖州。面对国破家亡的魏耕,“弃诸生,志图匡复”,毅然参加了抗清斗争的行列。同年七月,原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等“移檄诸乡老迎监国于天台,遂挟策往从之”。不久受命返湖州,广交贤豪义侠,“与乌程韩绎祖、费宏玑等首事倡议,迎芜湖黄总兵光著于太湖,遂复湖州。”清军连忙镇压,遂使举义失败,韩绎祖、费宏玑壮烈牺牲,魏耕“亡命走江湖,妻子满狱弗恤也。”披发僧装,麻鞋草屦,奔走四方,与大江南北山寨的抗清义师联络信息,表现了坚定的抗清复明志向与执着的斗争精神。几年后他回到家乡,继续秘密从事反清复明活动。

从当时全国尤其是浙、闽、粤、赣的抗清斗争形势来看,顺治初年清朝统治者凶残滥杀和剃发令的颁行,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的抗清斗争风起云涌。随着鲁王监国和隆武政权的对立和纷争,永历朝廷内部的党争,复明各派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终致坐失良机,使得清廷得以凭借有限的兵力各个击破,反清斗争一度趋于低潮。顺治十年秋,鲁监国所部张名振、张煌言,积极联络各地的复明势力,参与密谋的还有与西南永历朝廷和东南海上水师之间牵线的主要策划人,原弘光朝礼部尚书钱谦益,鲁监国所封仁武伯的钱塘人姚志卓。张名振与张煌言统帅的南明鲁监国水军于次年正月十七日乘海舟三次进入长江:第一次进抵镇江、瓜洲,第二次进至仪真,第三次直逼南京,在一年多时间里积极活动于长江下游及入海口。

作为复明抗清志士的魏耕,就是在策应张煌言长江之役的形势下再次进入绍兴的。他选择了在江南具有很大号召力,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已故明朝高官祁彪佳的山阴祁氏寓园作为据点,因为祁氏“家居山阴之梅墅,其园亭在寓山,复壁大隧,莫能诘也。”由于祁理孙、祁班孙兄弟与魏耕志同道合,性格相投,加之在祁氏兄弟周围已经聚集了一批复明抗清的人士,山阴梅墅寓园位于水陆交通便利之处,又具有隐蔽撤退之条件,作为复明反清联络据点是最理想的。

魏耕从顺治十一年(1554)至顺治十八年(1661)被捕,前后整整八年时间,以山阴祁氏寓园为据点,以结诗社为幌子,暗中组织、扩展力量,传递信息,联络抗清志士,还积极参加了郑成功、张煌言长江之役,“遣死士致书延平(郑成功),谓海道甚易,南风三日可直抵京口。己亥,延平如其言,几下金陵”。“慈溪义士魏耕遮道说公,以为焦湖入冬水涸,不可驻军,而英霍山寨诸营尚多,耕皆识其魁,请人说之使迎公。”可以说,他出生入死,积极主动有力配合了南明张名振、张煌言和郑成功、张煌言的复明抗清斗争。

从魏耕《雪翁诗集》中的诗题来看,参与当时祁氏寓园复明反清活动的绍兴籍人士竟有40余人之多,主要分布在山阴、萧山、会稽、上虞四县,参加人员极大多数是故明官宦之弟,巨家大族,其中重要人士有:

山阴祁氏:祁理孙(1627—1675)字奕庆,号杏庵,祁彪佳次子,崇祯十五年(1642)陈子龙取为诸生,与弟班孙(1632—1673)字奕喜,小字季郎,族中排行为第五、第六,俗称祁五、祁六公子。堂兄祁鸿孙,字奕远,与叔父祁彪佳同受业于刘宗周门下,共同服膺刘宗周舍生取义之说。魏耕与祁理孙、班孙、诚孙及三伯祁骏佳,字季超,号西遁先生者皆相交甚欢,集中倡和诗多达40余首。通过宴集、诗会、游览等联络同志,交流感情,传递信息。顺治十八年(1661),魏耕旧友湖州孔孟文告密,驻防杭州科魁将军至绍兴山阴祁氏寓园搜捕,祁班孙闻讯让魏耕更衣间道浮海,派死士为卫,结果乃为清廷所得。魏耕、钱缵曾抗词不屈,于杭州菜市口英勇就义,祁氏兄弟因而被捕,经纳贿,祁理孙释放归家,祁班孙遣戍宁古塔,祁家就此衰落。

山阴朱氏:朱士稚(1614—1660)字伯虎,又字朗诣,族中排行为二十二,与张宗观,字朗屋,时人称为“山阴二朗”。世居山阴城塔山下,为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朱赓之孙,父朱敬衡曾任雷州知府。从小好侠,食客百数,明末遭乱,散尽千金接客,为人告发,系狱钱塘论死,幸赖好友张宗观筹集重资,贿狱吏得释。出狱后,与魏耕、钱缵曾、陈三岛、祁理孙、祁班孙结交,来往于南京,苏州、嘉兴、湖州一带,联络抗清志士,传递信息。朱士稚因长期在外奔涉辛劳,伤怀朋辈致病,卒于顺治十七年十二月。顺治十八年二月葬于大禹陵西原,参与送葬者有朱彝尊、祁理孙、祁班孙,屈大均等近百人。通海案发,朱士稚已死,其弟朱骅元、儿子朱■于康熙元年六月被杀。

此外还有山阴白洋朱氏:

朱兆宪(1604—1662)字叔起,号见符,邑庠生。父为朱燮元,曾任总督贵、湖、川、云、广五省军务兼巡抚贵州,功封左柱国少师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袭荫广威将军、上骑都尉、锦衣卫指挥佥事。魏耕有诗《清秋金吾朱公兆宪邀同诸君携酒龟山观海酬之》。

朱用砺(1627—1681)字若一,号冰在。山阴县白洋村人。朱燮元之孙,锦衣卫指挥使朱兆宜之子,明经,袭荫三品世职,顺治八年(1651)援例授国史院中书舍人,任松江郡丞,直隶永平府同知。

朱用调(1632—1686)字子彝,号固亭,山阴县白洋村人。为朱燮元之孙,锦衣卫指挥佥事朱兆宪之子。娶祁彪佳之次女德芷、字楚佩为妻。著有《固亭遗稿》。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其诗曰:“子彝五律,原本襄阳、太白,故以跌宕见长,诵之如食哀家梨,但觉甘脆。”魏耕有多首诗与之酬唱,可见交情甚深。

山阴州山吴氏有:

吴邦玮(1600——1671),字韦玉,号北图,绍兴府山阴县州山人。明大司寇吴兑之曾孙,父孟登,娶郡城大学士朱赓女,曾任云南司郎中、永昌知府。邦玮为邑庠生,授锦衣卫镇抚。

弟邦■(1607——1646),字睿玉,号乾则,少自学孙吴兵法,甲申国变,为少师朱大典参将, 顺治三年(1646)协同朱大典坚守金华,城陷以火药自焚殉节。

吴卿祯(1615——1675),字云章,恩贡生。吴兑之玄孙,祖父孟明,字元桐,号玄素,娶吏部尚书商周祚之季女,与祁彪佳、徐咸清为连襟,由邑庠生袭祖荫锦衣卫正千户,累官至指挥使同知。

吴懿祯(1631——1694),字德章,号樵青,父邦■。由恩贡生授锦衣卫选东宫侍卫领班。

吴理祯(1642——1659),字治文,国辅子,郡庠生。

吴棠祯(1644——1692),字伯憩,号雪舫,由邑庠补太学生,有《清绮轩选词》行于世。毛奇龄《西河集》云:“越中以词禅世者三人:一吕君弦绩,一吴君伯憩,一金君雪岫。三人皆为两广都府吴君上客”,吴伯憩即是吴棠祯。清初江苏宜兴人蒋景祁的《瑶华集》中收录其词作20首。

山阴州山吴氏也是魏耕经常来往憩息之所,是复明运动又一个地下联络据点。《客吴卿祯园斋最久,酒中为长句,奉别兼示令弟理祯》一诗叙述了他们相见于四、五月里,吴氏叔侄兄弟并不因为他是“失路者”,“蹉跎人”而怠慢,相反盛情招待:“歌舞筵中邀我去”,“金花腊酒盏对把”,喝酒赋诗,“池塘为句昔所标”。

萧山李氏:李文达,又名达、甲,字兼汝,萧山人,诸生。魏耕在《白■洲上寄萧然李生文达》诗中,称他为“萧然李生漆园吏”、“把钓常披严陵裘”淡泊名利的庄子、严光一类人物,而自己则是“雪窦山人嵇阮辈”、“风流散诞事沉醉”,他们“拂衣同调”共同从事抗清复明的大业。五绝《答李文达》“却爱稽山李,酿熟肯邀人。时时载魏子,荡漾鉴湖春。”将李文达喻为“稽山李”,热情大方,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吟诗。李文达家也是魏耕辈从事复明运动的地下联络据点。

除上述外,魏耕诗中提到的还有:

杨春华,又名越、迁,字友声,号安城,山阴人,诸生。父杨蕃为明末京口总兵。他与朱士稚、祁理孙兄弟、魏耕来往频繁。魏耕七律《招杨春华泛西湖》“由来张翰耽杯酒,不爱浮名与世尘”,实是两人性格的写照。魏耕被难后“山阴李达、杨迁经营其丧甚力,亦以是遣戍。”受牵连流放宁古塔。

孟远(1634——?)字次微,号■庵,会稽人。诸生,孟称舜之仲子。少与朱士稚、张宗观结交,九赴乡试不举,顺治十八年(1661)为学使谷应泰赏识,拔入国子监,后考授州判,著有《孟次微文集》。

吕师濂,字黍字,号守斋,山阴人。明吕本裔孙,甲申后,散财结客,好谈兵,遍历九边,游滇南为幕府上客,又至粤、闽而归。著有《何山草堂诗稿》。诗豪迈不羁,寓沧桑之感。

钱霍,字去病,会稽人,寄籍上虞,诸生,贡太学,精举子业。入清后不愿科举而好为诗,性狷介,耻以诗干士大夫。豪饮喜剧谈,酒酣兴至,音吐为洪钟,目闪闪有光。与魏耕、朱彝尊等来往甚密,有诗酬唱。

徐芳森,字徽之;蔡仲光,字子伯,两人皆为萧山人,并称“萧山两高士”。魏耕与他们有诗唱酬,有“四面猿声啸,怀君梦里迥”之句,曾一起参予反清复明活动。

方外人士也是魏耕联络的重点。《雪翁诗集》中提到的有山阴道士徐真诚、云门雪厂禅师、萧炼师等。

魏耕与山阴祁氏寓园反清复明志士同人之间的关系,魏耕是主角、核心组织者。他们虽是一个集团,其实“相互之间只有思想、道义、文学和友谊的凝聚力,没有规章、纲领、纪律和组织的约束力。”魏耕不是拥有领导权的首领,其下也没有分工管理和分级统率的组织系统。他们是一种很松散的,没有约束力的,只凭思想道义和友情维系的秘密政治集团,因此很容易遭受清政府的镇压。当魏耕及其支持者祁班孙兄弟被杀被抓之后,这个集团也就随之土崩瓦解。但作为一个秘密的民间反清复明的团体,坚持活动时间之长达八、九年,活动范围几乎涉及江、浙、闽、徽长江下游几个省份,有力配合了清初张名振和张煌言、郑成功和张煌言前后两次“长江之役”,也有力震慑了清初江南的统治力量,在明末清初的绍兴史上也是一件值得珍视的历史事件。魏耕《雪翁诗集》除了表现其本人经历、个性思想感情外,还广泛记录了明末清初吴越人士反清复明活动的历史,具有史诗价值。魏耕之诗以古体诗最为擅长,七古尤为气势磅礴,近体诗之作也有佳制。其诗平易自然,只是情之载体而已,并无刻意矜饰。正如其在诗集《自序》中所说:“苟无所为而为之,虽拟议尽变,曲肖曩篇,无疾呼痛,伪托可笑!故余之于诗,初无矜饰,务达其情。凡博弈饮酒、朋友酬酢,以至山川风俗城廓之所历览,遗迹之所辨证,杂然前陈,有触于怀,发之咏叹,以为合乎作者不能自己之指。”所以他驰情骋志,或高歌,或沉吟;或张扬,或静谧;或奇矫,或平淡,无意求工而自工,完全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上一条:绍兴历史上的赈灾方式之一:施粥
下一条:合浦还珠话孟尝

返回

校园网     浙江省社科联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     安徽大学徽学文化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台北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     日本京都大学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900号南山校区13号楼2楼 | 联系电话:0575-88341849 | 邮编:312000 | 邮箱:yuewh@usx.edu.cn
版权所有:中国越文化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 | 浙ICP备06011068号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