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于越
王羲之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而且关心百姓疾苦,在荒政思想与实践方面也多有建树。
王羲之在永和七年(351)出任会稽内史,关于内史一职,《历代职官表》介绍说:“魏晋南北朝仍采汉代郡县与封建并行之制,唯改相之名为内史,在王国中既以内史当太守之任。其职位、体制、组织皆与郡守同。”他在新任会稽内史巡视辖区时发现会稽郡内积弊深重,普通百姓之苦已到无以聊生的地步,恰好又遇到天灾,见此情景王羲之断然采取一系列措施,排忧解难,维持民生,他的荒政思想也在主政会稽期间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1.思想:“移民就粟”不若“移粟就民”;举措:复开漕运。
所谓移民就粟,就是难民迁徙,使之到没有受灾的地方。这种救助方式,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周礼》中记载“若食不能人二,则令邦国移民就谷”。意思是,如果不能每人分配到300斤米(一年的消耗量),就可以施行移民。《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东就是山西,河内即陕西。山西有灾就移民到陕西,陕西有灾则移民到山西。但自从有了漕运这一良法,一遇到灾年,则以粟就人,而不是以人就粟。所谓漕运,旧指通过水路(间或陆路)将粮食解往京师和指定地点的运输。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曾将山东粮食运往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作军粮。到了晋代,由于战争不断,中华大地呈割据局面,漕运久停。“移民就粟”使百姓拖儿带女离开自己的家园,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再者灾荒严重的百姓食不果腹,将会有很多人因饥饿奔波而丧生,这都是弊端。而漕运以粟救人,百姓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抗灾自救,以免跋涉之苦,这对保护劳动力,发展生产无疑是有利的。漕运于国于民均有大益,王羲之毅然向朝廷建言,希望将复开漕运的事决定下来,并委派臣下实施,到年终以此来考核政绩。
2.思想:救荒之要,贵在及时;举措:开仓赈粮。
开仓赈粮通常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实则不然。古代很多朝代没有灾害应急措施,动用国库的规矩又定得较死,所以很多官员进行紧急赈灾和自救是要冒被惩罚的危险的,弄不好还要丢官罢职。因为国库所存之粮是上缴朝廷的赋税,每年都有定额,数列细账,动用权在有司,地方官并无权插足。开官仓私自放粮,罪罚可至杀头。所以通常的做法是上报朝廷,请求调来赈灾之粮,但王羲之知道这次天灾并非一郡之荒,“知郡荒,吾前东,周旋五千里,所在皆尔,可叹。江东自有大顿事,不知何方以救其弊?民事自欲叹,复为意卿示,聊及。”他悲哀地叹道:“时既不能开仓廪赈之。”不得不在违法与救民中作出选择,他认为,救命如救火,只有马上开仓放粮,才能救民于倒悬。他在给上司的信中指出了不救荒将导致的严重后果:“行当是防民流逸,不以为利耶?此于郡为由上守郡更寻详,若不由上命而断中求绝者,此为以利,卿绝之是也。纵民所之,恐有如向者流散之患,可无善详。具闻。”放粮是安定政局的最佳良策。
3.思想:崇尚节俭,以备饥荒;举措:禁酒节粮。
魏晋之际乃酒风颇盛的时代,名士风流离不开酒,世家大族更是视饮酒作乐为生活的一部分,王羲之身为名士,也十分好酒,“向遂大醉,乃不忆与足下别时”。兰亭集会,未写诗赋的人“罚酒各三斗”,这种风气也波及到了民间。但时值灾荒频至,他便持另一种态度了。一次王羲之和他的同僚们被当地百姓宴请,席上自然少不了酒,王羲之酒量很大,但他却端起酒杯踌躇了半天没有喝,众人不解。他回到官府后问手下的官员,本地一年之中用于酿酒的米、麦、高粱等粮食要多少斤?大家面面相觑,只有一人慢吞吞的说数量相当可观。王羲之这才说明自己的意图:这些年灾荒不断,粮食金贵,酒不饮无妨,没有粮食就会饿死。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把仅有的一点粮食储备起来,以作度日之需。于是他自行决定,在本郡断酒,并邀请同僚共同呼吁:“断酒事终不见许,然守之尚坚,弟亦当思同此怀。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此救民命,当可胜言。”禁酒这一举措,在此之前曹操也曾实行过,那是为了在困难的条件下筹措更多军饷用于战争,而王羲之则是为了“救民命”。尽管这是有违于官场之道的,但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使百姓宁静,王羲之便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4.思想:大灾之年要防民流逸,都邑充实稳定是政治之本;举措:充兵役,重建百工医寺。
北伐军兴,战争不断,东晋出现了百姓流亡,户口日减,百工医寺,死亡绝没的局面。王羲之详细分析了发生这种状况的原由,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减少判死刑的人,让他们补充兵役;判五年徒刑的,“可充杂工医寺”。充当杂工医寺的人,他们的家要移至都邑,否则,逃亡之事仍将重演。移其家“可绝其亡叛”,因为家在都邑生活比较安定,逃跑亡叛必须顾家小,再者都邑范围有限,管理比较严密,全家亡叛很不容易。更重要的是,百工可以生产各种手工业产品,这些产品既可保证朝廷官府和军队的需要,也可以供应市场。医寺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对于保障百姓健康和战时医疗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重新建立和稳定百工医寺的队伍,事关重要,有了他们,城市就比较充实,他们不叛亡,社会也就稳定多了。
王羲之为当朝大名士,又有王家余威和广泛的人脉,所以他的理政做法都能得到认可,“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二三年下来,会稽郡内的饥民得到及时救助,控制了流民的增多,生活生产局面逐渐稳定下来。会稽百姓也有幸,大灾之年赶上王羲之当任。王羲之曾与谢安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士之志,他对谢安说:“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世所宜。”王羲之在玄谈最盛之时,能指出其弊端,而且不主张个人主义,不愿只顾个人享乐而忘记民众,可以看出他的确富有责任心,对人民一往情深,是个富有管理才能又关心民瘼的会稽内史。“自负匡时好才略,彼天强派作诗人”,或许“百代艺人”的称呼,并非是王羲之所乐意接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