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
越文化研究论著目录索引
资料室藏书
相关图书文献
鼎秀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信息 >> 正文
其他文献

吴越文化及其与台湾联系之研究

2006年11月06日 00:00  点击:[]

邵宗海 彭立忠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东南海外一隅,距福建省约两百公里,最近处仅有一百三十五公里,距浙江省也只有四百多公里,论起两地的关系应该不会疏远,然而台湾孤悬在中国华南大地之外,静静的度过数千年,似乎和中国发生紧密的关系只不过是最近的三、四百年,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好奇?因为无论从空间的地缘上来看,或从中国沿海先民向外拓殖移垦的经验来看,台湾都不应该迟迟不被发现,而让葡萄牙的水手以一句「福尔摩沙」(Ilhas Formosa)[1]独占了「开始发现」之名。

本文撰述的目的即是欲从台湾与百越文化的关系,来探讨目前在海峡两岸的一些交锋观点,希望能耙梳理清一些迷雾,让真相能够澄清,让两岸的同胞能够珍惜共通的情感与记忆。

一、 吴越与百越的源起

居住在华夏大地东南及南部,沿着东海以迄南海周边直达今日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带,曾经生活着的先民,历史上被称作古越族或百越。根据古籍,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首见百越之名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吕氏春秋‧恃君》西汉时期曾记载「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眞、南海、日南,皆粤分也。」《汉书‧地理志》又言此分布地带的人民以其君长为大禹的后代,少康的庶子分封于会稽,以主禹祠并守禹陵。而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臣瓒注《汉书‧地理志》)其君虽为大禹的后代,但是越地之民种姓复杂,非可皆谓大禹的后人。(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

关于百越的种类,其名称分别有:于越、句吴、扬越、闽越、南越、东越、山越、骆越、瓯越等。当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句践灭夫差,即为于越将句吴消灭的历史,后来句践进入中原争霸,数代之后子孙被楚国所灭,诸后裔四散,而在浙南、闽北、闽浙沿海的岛屿上分别建立闽越与瓯越。据说当楚国灭越国时,一部份族人渡海东去,分别可能成为今天日本及台湾的先民之一。

二、 台湾与大陆的渊源

关于台湾与大陆的渊源,可分几个方面来论证:

一是从古生物与地质年代的关系来论。

根据地质学的考证,距今一万年前,也就是新旧石器时代概括分野的年代,当时台湾与大陆因为冰河结冻的关系,彼此是连成一体的。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玉柱在福建省东山考古后发现:「末次冰期」之后,台湾斑鹿从东山陆桥加入大陆动物群落。这进一步印证了台湾与大陆本土相连和人类交往、动物迁徙、文化传播相关的考古论断。[2]不仅如此,今(2005)年3月15日起,中科院研究员尤玉柱、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范雪春等专家再次对海峡古生物进行考古研究,并且继1999年发现「海峡人」骨化石后,又一重大突破——发现了第二根「海峡人」骨骼化石。并且鉴定采集到的1500多件台湾海峡动物化石的种类多达27种,分属北方寒温带、华北地区暖温带和属于长江、淮河流域北亚热带,以及福建地区的不少物种。[3]

而台湾地区迄今存在最为久远的文化遗址为东部的长滨遗址,距今约有一万五千年。然而在台湾西部嘉南平原的台南县左镇地区却挖掘出更早存在的人类遗骸,当地发掘出属于人头盖骨与牙齿的化石据考证已有三万至五万年的历史,与北京发掘的山顶洞人属于相同的年代。[4]因此我们极有理由相信当时处于大陆华南地区的部分人类与动物,他们是与台湾本岛的居民与生物有所关连的。但是,之后由于气温上升冰河溶解,台湾岛可能部分陆沉,直到距今七千年前由北而中而南,依序渐渐陆地隆出海面,第二次开启了岛外先民分批移入台湾的契机,当然也就在不同的移民传说中留下了洪水的印记。[5]

二是从生物的文化相似性来论。

散布华南沿海广大区域的百越族,其存在的历史当系非常久远,而历史上有百越族的称谓发展则甚迟,大抵要迟于春秋战国以后,并在西汉武帝平定南方越族的变乱改置郡县之后,百越之名称即不再提及。因为称呼的困难,今人习惯以现存的地域名称或历史上较为近似时期的称谓来指称我们所欲描述的某一久远族群,因此今人仍以百越或古越族来称呼新石器时代以降生活于华南沿海一带的族裔。

经现代考古的发现,百越虽然支系繁多,但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水稻的种植,几何印文陶器的制作,[6]杆栏式房子的建筑,纹身与凿齿(拔去门牙、犬齿或将门牙涂黑)的习俗,人死后的「洗骨二次葬」习俗等。[7]这些文化现象的相似性,让我们可以进行归纳,认为具有这类相同特质的人群应该会拥有某些内在的联系性。不过如果就方法论而言,从两种事物的相似性建立关连性的推论或形成类型上的归属,这固然是言之成理的,但是近来部分学者会刻意忽略相似性而改强调差异性,他们认为从事物的差异性可以找到发生的原因,于是有学者提倡「边缘研究」,[8]或是参考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论述[9],要求以考古的实物来左证文献或传说的内容,这也值得予以重视。

由相似性来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主流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生活器物与若干习俗上看到台湾岛上的先民与华南百越先民的类同,同时,当我们比较台湾先民在缺乏文字记载下,对其祖先来源的创世神话传说中可以听到石头生人、蛇卵生人、葫芦生人、征服射日与大洪水劫后余生的故事,让我们不由得生出似曾相识之亲切感,因为中国大陆苗蛮民族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即为一种石卵生人的想象原型(proto-type);东夷族的后羿射日与夏朝的大禹治水,都是和台湾先民的射日抗旱、浩劫余生的口传记忆有相似之处。但是洪水之后的气候干旱,却让大陆与台湾两地幸存下来的人们留下了不同的射日传说。并且因为海峡的隔绝,从此两地的历史走向了不同的发展。

三是从基因研究来论。

前面征引台湾先民的神话传说、生活上的习俗、居室营建与垦殖遗迹等特征,让人联想到台湾先民与大陆的百越先民应该彼此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也有论者会质疑,有关洪水与射日的传说,这在许多地区的不同民族都有类似的故事,例如美洲的印地安人遇到了日蚀,他们会把带火的箭射向太阳,以求重新点燃太阳已熄灭的火焰。[10]我们并不能因为大陆、台湾、美洲的先民都有射日的传说或行为,于是将他们直接联系成彼此有关系的族群。

而所谓稻作遗迹,纹身凿齿的习俗,杆栏式建筑等现象,在环太平洋区域的南岛语族(Austronesian)生活圈中也多能见到,[11]因此当大陆的学者重视台湾与百越文化之同,而台湾却有一些学者刻意主张台湾与大陆中原文化之异,转而更为强调台湾与南岛语族之同。这种立论上的对立,很难说不受到各自主观的影响,甚至某一方尤其为自身的意识型态所局限。

为了证明台湾与南岛民族的渊源,近年来台湾部分学者从「科学」工具上解构台湾与大陆的同,并企图借着强调彼此的差异而作了不少断章取义的解释。首先以基因研究为例,台北马偕医院输血医学研究室教授林妈利藉由分析台湾汉人(即闽南人与客家人)最常见的组织抗原(HLA,Human Lymphocyte Antigen)半套体,而发现这半套体在新加坡华人及泰国华人也算是最常见,显示这是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古代越族的基因。并从而推论「台湾人」不该算是北方中原汉人的「纯种后代」,所以并不属于伟大的汉人传统「华夏」。过去他们的祖先宣称是来自「中原河洛」,这当系屈服于华夏强势文明而遗忘了自我的真实身分云云。[12]

在(2004/8/27)一场「从基因、语言及考古学发现,看东亚大陆及台湾岛上人类迁移」研讨会中,一群结合了考古、遗传学者与会的专家们,纷纷发表以人类的DNA为证,做出台湾人种与东南亚人种相近,且夏威夷一带的波里尼西亚(Polynesian)人源于台湾的论述。[13]之所以用了现代的科学方法与仪器,进行了特定样本的分析,只是为了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台湾人不是汉人,台湾是南岛「民族」的原乡!

同样为了探讨台湾是否是南岛民族的原乡,台湾慈济大学的研究生赖欣梅也运用人类淋巴球抗原(HLA)[14]的分析结果,再佐以文化、考古及语言学等证据,藉以了解族群间的遗传类缘关系,并探讨与重建族群的迁徙与起源。

赖欣梅的研究使用DNA定序法(SBT),分析台湾九族原住民(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排湾族、卑南族、鲁凯族、赛夏族、邹族与达悟族)及台湾汉人的HLA classⅠ基因群中的HLA-A基因。研究结果显示,台湾原住民的等位基因数目少,等位基因频率集中于少数的等位基因型。相对于台湾汉人而言,台湾九族原住民是同构型较高的族群,其中以达悟族的族群同构型最高。(因为达悟族集中在外岛兰屿,与岛内其它各族隔绝。而达悟族与台湾东南部的排湾族和菲律宾巴丹群岛的原住民在语言及血缘上的关系比较亲近。)台湾汉人与台湾原住民不论在等位基因型,或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上皆有差异。

从种系发生树可看出台湾原住民九族可分为三大群:第一群是排湾族、布农族、邹族及鲁凯族(大体分布于台湾中南部及东南部);第二群是达悟族;第三群则是其它四族,第三群的四族似乎又可细分为三群:一是阿美族(分布于花莲一带);二是泰雅族及赛夏族(分布于北部及中北部);三是卑南族。从研究中发现台湾原住民可能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地点来到台湾。[15]

因此综合林氏与赖氏对汉人(此处专指闽南人与客家人)与原住民HLA基因的研究,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台湾的汉人与大陆华南一带的百越民族本是同源,他们应该被称为南方汉人,在体质特征上和北方汉人有明显的差异。而台湾的汉人与原住民之间因为部分人曾经通婚的关系,所以有13%的基因(HLA-A,B,C半套体)是来自原住民,[16]这不仅不如某些人想象中的高比例,间接的也质疑了近来流行的一句俗谚:「有唐山公无唐山妈」的可信度。

四是从语言最分歧处来论。

为了从学理上建构新的论述,也就是为了支撑「台湾是南岛民族的原乡」这一命题。部分台湾学者除了对于台湾先民(目前被通称为「原住民」)抵台的时间与方式作了价值选择的陈述,刻意否认台湾先民直接从大陆华南东渡的可能,一方面低调承认台湾先民可能从华南及中南半岛迂回菲律宾北上入台,一方面高调宣称台湾原住民拥有南岛语系最多样的种类,如按照美国语言学家白乐思(Robert Blust)与澳洲考古学家贝尔伍德(Peter Bellwood)的研究,假设语言最分歧之处即是族群始生之际,而南岛语系有四大类(参见前页表一),台湾有其三,故为南岛的原乡。

笔者对于学者贝尔伍德的假设没有什么异议,只是有三件事不解,一为所谓的南岛语族,其实是一种泛称,因为南岛语族的分布区域甚广,北达台湾,南至纽西兰(或新西兰)西起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或位于澳洲西侧外海),东到太平洋东边的复活节岛。在这片分布区内的总人口将近二亿,语言总数约一千二百种(另一说人口将近三亿,语言总数约一千至八百种)[17]在语言数如此多样的情况下,宣称这是一个「民族」,使用者未免太过浮夸。其次,台湾虽然拥有三种南岛语系的亚群,但是另一种亚群(马来——波里尼西亚)方属使用者最多,分布也最广,为何台湾却独缺其核心语种呢?再次,台湾方面的学者征引澳洲考古学家贝尔伍德「语言最分歧之处即是族群始生之际」的论点,然后宣称「台湾是南岛民族的原乡」,可是贝尔伍德教授固然作出南岛语族可能是在距今六千年前以简单的交通工具来到台湾,而后从台湾向东、南、西分不同阶段向外扩散,但贝尔伍德教授对于许多东南亚岛屿区以及大洋洲考古文化中的典型器物类型,与中国大陆的出土文物存在惊人的类似性,而推论长江下游可能是远古南岛民族的原乡,这部分的说词独罕见台湾学者引用,[18]这倒是颇令人费解。

当然就空间的交互影响而言,台湾南部的原住民与南方菲律宾的巴丹群岛居民语言相通,血缘相近,这都是极为合情理的,但是,部分台湾学者既能接受台湾与巴丹群岛的地缘关系,却要刻意忽视或否定台湾与大陆的地缘关系,则是令人极不可思议。在前面引林妈利教授的研究结果时,我们可以接受其用DNA建构的族群系统发生树,将南亚洲及北亚洲族群分开。即以基因频率计算及绘制的有关闽南人、客家人及许多亚洲族群的族群相对分析图,显示闽南人、客家人与其它南方的亚洲族群包括南方汉人、新加坡华人及泰国华人靠近而成一群。北方汉人和韩国人、日本人、满族及回族成一群。台湾原住民和新几内亚高地人则成另一群。[19]但是我们无法接受该研究者与媒体将事实发现予以简化或作扭曲的解读,因为那将损及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结论:从台湾特殊的历史经验展望华夏文明的未来

考诸历史,华夏朝代更迭,沿海居民多有出海避秦的不得已,台湾岛上的先民不论是否归属于南岛语族、百越民族,或是汉族苗裔,他们在这片似乎被遗忘的蛮荒岛屿上先后建立起自己的家园,也常被更大的外力摧毁,被迫接受新的统治型态,自1604、1622年荷兰殖民者两度侵入隶属福建的澎湖岛,1624年在明朝政府的默许交换下,荷兰侵略者退出澎湖转往台南,开启了对台湾长达三十八年的占有,1626年占据吕宋岛的西班牙人也进占台湾北部的基隆淡水一带。

欧洲的侵略者统治台湾的历史并不长久,为反清复明敢以一隅抗志的延平郡王郑成功,以三十八岁的英年结束了荷兰人在台三十八年的统治,庇护了大批的闽粤移民前来台湾屯垦。郑成功却于复台隔年病逝,汉人在台的政权维持了二十三年被满清取代,满州英明的皇帝康熙犹豫了半年以上方才将台湾纳入版图,大清帝国在领台二百一十二年间多为消极治理而未做有效建设,除了因为这块新附地远处海角一隅,也因为岛上原汉关系、闽客关系颇为复杂,官府窳政频出,民间变乱时起,闹得这块宝岛留下「鸟不语、花不香、男无情、女无义」的错觉[20]

1895年大清帝国被迫割让台湾予日本,数十年皇民化的教育,留下了最近台湾台联党皇民意识的错乱。[21]1945年因抗战胜利收复台湾的国民政府,不旋踵于1947年发生了二二八事件的动乱与镇压,随后因为大陆国共斗争的失败,1949年退守台湾。两岸的中国人因为政府的对立,造成了再一次的亲人隔绝,手足失和与失联。

1979年中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1987年台湾政府解除了戒严,压不住也阻隔不了的两岸交流,在双方政府互有疑虑的心态下逐渐开放且日益扩大。经过了二十几年,两岸的民间交流固然累积了不少情谊,双方在生活差距上与思想观念上也多有互补,然而因为长期历史积累的误解与隔阂,并不因为交流的扩大而能轻易化解,相反的,由于部分人士在心态上的不够成熟、包容,反而使得有些交流成为叫板较劲,为两岸未来关系的和谐不时投下阴影。

本文在耙梳两岸的关系渊源时,发现人类文明的历史相较于质朴无文的考古证物,甚至比起大自然的漫长演化,何其显得渺小浅短?如果我们能学会谦逊反省,同理心的相互倾听,过去共同的历史会让我们更加珍惜,过去隔绝下各自发展的遭遇,也会让我们彼此尊重,而今后我们需要的是互相扶持,相互学习,优势互补,而不要轻易的再起意气之争,相信未来的两岸关系会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下得到圆满的解决。


[1]葡萄牙语Ilhas Formosa,意思是「可爱的地方」(lovely, handsome)。在台湾,一般人习惯称为「美丽之岛」,不过汤锦台先生亲自向葡萄牙人及某位曾受葡萄牙殖民影响的巴西人求证,认为以「可爱之地」翻译更为贴切。参见汤锦台,《大航海时代的台湾》,2001。页45-46。台北:猫头鹰出版。

[2]尤玉柱1991年后曾多次与台湾考古专家学者对东山与台湾,以及福建沿海等地的南亚雨林生态进行考古发掘和潜心研究。其「末次冰期1.8万至1.6万年前,由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台湾海峡水平面随着欧亚美洲海平面大幅下降130多米而成为水深只有30至40的浅海。期间,东山与澎湖、台湾之间形成一条8至10米的‘成陆期信道’(即陆桥)的论断」,被海内外考古界公认为权威性的结论。

http://www.cctv.com.cn/geography/20040521/101050.shtml

[3]所谓「海峡人」是经厦门大学考古专家蔡保全教授鉴定,由「北京人」发现者的中科院资深院士贾兰坡教授命名。该节人骨化石证实为晚期智人男性个体的右肱骨,距今约1.3万年—2.6万年。参见东南早报,2005/3/30,http://www.losn.com.cn/col242/article.htm1?id=15999

[4]左镇人的出土固然令人兴奋,但是因为尚未发掘出完整的人类生活遗址,所以我们对台湾先民的文化了解仍属有限。而日本学者两度对左镇人的头骨及牙齿化石作年代测定,推估左镇人的年代可上推至距今五万年前。

[5]Taira氏由台湾北、中、南三区所采得的海贝推测,台湾陆地上升的先后年代为恒春半岛约为距今3000年;中部为5000年;北部为6000至7000年。这种自北而南地壳上褶曲的现象经过了3500年才告完成。换言之,北部海岸平原较早露出海水面,然后中部,再南部,中间各隔了2000年的时差。

[6]张荷,《吴越文化》,1998,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页2。

[7]凌纯声,《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南洋土著与中国古代百越民族〉一文。

http://hoklo.org/YuetCulture/Articles/?item=3#3

[8]参见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1997,台北:允晨文化。页61-63。

[9]引自雷绍锋,《王国维的治学方法》,1999,台北:新视野图书公司。页189。

[10]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1992,上海:三联书店。页225。

[11]关于南岛语族,最早系由英国的库克船长(James Cook,1728-1779)在探险过程中意识到可能存在一「南岛国度」,而假设:「生活在这片海域的人,可能由东印度、东南亚,渐渐渡海迁移到东太平洋,甚至超过赤道北移至夏威夷群岛」,后来陆续被一些语言学家研究证实,直到公元一八九九年「南岛语族」的统一称呼才出现。参见陈淑华,〈谁是南岛语族?〉,《发现南岛》,2001,台北:经典杂志。页24-45。在南岛语族的生活形态中,稻作、猎首、纹身、独木舟航海、杆栏式建筑等是部分共有的现象。

[12]参见林妈利,〈从组织抗原推论闽南人及客家人,所谓「台湾人」的来源〉一文,

http://www.wufi.org.tw/linmali.htm

[14]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在人类又称人类白血球抗原(HLA)】是已知的功能基因中最具多态性的基因群,主要功能是调控人体的免疫机制。HLA基因群位于第六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总长度约4Mb。

[15]赖欣梅,2002,使用高分辨率DNA定序法来分析台湾九族原住民与台湾汉人HLA class IA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应用于探讨台湾原住民的起源与扩散,慈济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16]朱真一,〈台湾族群的血缘〉,http://hoklo.org/YuetCulture/Articles/?item=1#1

[17]陈淑华,〈谁是南岛语族?〉,《发现南岛》,2001,台北:经典杂志。页30-31。

http://www.people.com.cn/GB/14838/21883/22009/2175003.html

[19]参见林妈利,〈从组织抗原推论闽南人及客家人,所谓「台湾人」的来源〉一文,

http://www.wufi.org.tw/linmali.htm

[20]这句话据说是李鸿章为了劝阻日相伊藤博文不要割取台湾的饰词,但是贪婪的日本人不为所动,而这句话在百年之后的解释,成为台独人士记恨华夏中原政权的借口,他们认为在中原意识作祟下,台湾永远是一个「众人欺,众人骑,没人疼」的国际孤儿。

[21]今年四月清明节期间,台联党的主席苏进强率团参拜日本靖国神社,返台后遭遇原住民立委与战时慰安妇团体的痛斥,于是改口宣称是去祭拜两万八千名台籍日本兵英灵,刻意不提台湾早已于八0年代迎回三万名台籍日本兵神位奉祀不绝的事实。而近日复有民进党的教育部长杜正胜与立委口角,毫不掩饰其宗仰日本征服者的情怀,引起媒体又一阵混乱。


上一条:移民与越文化(摘要)
下一条:融入中华文明血脉的大禹

返回

校园网     浙江省社科联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     安徽大学徽学文化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台北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     日本京都大学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900号南山校区13号楼2楼 | 联系电话:0575-88341849 | 邮编:312000 | 邮箱:yuewh@usx.edu.cn
版权所有:中国越文化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 | 浙ICP备06011068号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