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
越文化研究论著目录索引
资料室藏书
相关图书文献
鼎秀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信息 >> 正文
其他文献

越国疆域探讨

2006年11月27日 00:00  点击:[]

越国疆域探讨

叶岗

越文化的历史演变经历了越族文化、越国文化、越地文化三个阶段,疆域、政区乃至自然位置的确定,都与越文化这三个阶段的演变有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越国的疆域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越国的疆域随着国运的盛衰而变化,根据史籍记载,主要有过这样几次:

一、越国初建时期的疆域。《越绝书》卷八载:“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关于大越,卷二曰:“秦始皇并楚,百越叛去,东名大越为山阴也”。因此,卷十二言“越故治,今大越山阴”。可见,初建越国时的疆域估计是以治所山阴为中心地的周围区域。

二、越国在越王允常时期的疆域。越国在春秋晚期越王允常时,开疆拓土,称王兴霸,“越侯传国三十余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镡,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允常在位60余年,此后勾践继位。这一时期越国的疆域,《越绝书》卷八载:“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干。”就李,《左传》和《史记》记作檇李,《吴越春秋》记作檇里,今在嘉兴县境内;姑末,今衢州龙游;写干,汉时属豫章郡,今江西余干县,此为越国西境,与楚分界。《国语·越语上》曰:“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据考证,句无、御儿、鄞、分别指的是今绍兴诸暨、嘉兴桐乡、宁波鄞县等地,而姑蔑即姑末。可见,这一时期的越国疆域大致以浙江为界,分布区域为太湖钱塘江流域、宁绍平原和金衢温丘陵。《吴越春秋》卷八载“越本兴国千里”,不论这是准数还是约数,均可推想越国当时的国土面积。《尔雅》云“吴越之间有具区”,说明其时吴越两国以太湖为界。以上是越国的基本疆域。不过,这时期越吴两国战事不断,据《越绝书》卷二《吴地传》记载,越国在距吴国都城娄门外150里处建有鸿门,娄门外80里处建有复城,娄门外70里处建有干城。娄门,是吴国都城的东门,干城、复城和鸿城,其地在今昆山、嘉定境内。可见,吴国都城东面大片地域属于越国,越国的实际势力,在北界已突破就李、御儿之地,推进至“今江苏昆山至上海嘉定一线”。

三、越国在勾践囚吴归越时的疆域。这其实是吴王夫差在吞并越国疆域以后赐还给越王勾践的封地,《越绝书》卷八记载:“东西百里,北乡臣事吴,东为右,西为左。”卷七载勾践自谓败于吴后“上棲会稽山,下守溟海”,并对吴王自称“东海役臣孤勾践”。这两条均记得较为笼统,但可想见局促之状。《吴越春秋》则相对详细一些,卷八记载:“吴封地百里于越,东至炭渎,西止周宗,南造于山,北薄于海。”炭渎,在会稽东60里处,今绍兴县上蒋乡一带;周宗,大约在浦阳江沿岸;山,即会稽山;海,即后海,实为钱塘江南岸。对于此时的越国疆域,东汉王充在《论衡·虚书篇》中也有记述:“余暨以南属越,钱塘江以北属吴,钱塘江两国界也。”照此推断,“这时于越的疆域大约是钱塘江及其上游浦阳江南岸,包括今萧山市、诸暨市的一部分和山阴、会稽两县的境域范围”。不久,夫差见勾践奉吴甚勤,故又增之于封,《吴越春秋》卷八接着载录:“东至于勾甬,西止于檇李,南至于姑末,北至于平原,纵横八百余里。”勾甬,今鄞县;平原,今海盐县。这八百余里疆域,与勾践与夫差战争之前的疆域,小有差距。

四、越国在勾践统治全盛时期的疆域。《越绝书》卷一记载:“越王勾践,东垂海滨,夷狄文身;躬而自苦,任用贤臣;转死为生,以败为成。越伐强吴,尊事周室,行霸琅邪;躬自省约,率道诸侯。”《越绝书》卷八记载:“勾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内、外越别封削焉。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琅邪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越绝书》卷十八载:“越王勾践即得平吴,春祭三江,秋祭五湖。”《吴越春秋·越语下》引范蠡之语曰:“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三江,即吴江(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五湖,说法不一,但均与太湖相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平吴以及迁都琅邪以后,越兵“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吴越春秋》卷十记载勾践临终遗言曰:吾“从穷越之地,藉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干戈,跨江涉淮,从晋、齐之地”。综合考察上述史料,则越国在吴越之战中取得最终胜利以后,以会稽为故都,不仅据有原先的越、吴之地,而且还把势力和疆域沿着往北的海岸线扩展到山东一带。具体来说,其时的越国疆域“大概是吴、越古地,东至东海,北至齐、鲁的一部分,西到淮河流域与长江中游的部分地区,南到江西、福建的北部,两浙和江苏大部是其基地,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都是其势力范围,为东方诸侯大国”。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在越国疆域中,河湖海三者的面积占有相当比重,越国的社会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均与民族性格中的善水习性有关系,《越绝书》卷八曰“大越海滨之民......水行而山处”。还有,其时与越国在西面争霸疆域的主要是楚国,《史记·楚世家》记载:“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根据《史记正义》对此的解释,楚国侵占着江淮地区的北面,广陵、徐、泗等地均为越、楚拉锯之地。

五、越国为楚所败后的疆域。勾践之后,越国势力继续发展,《古本竹书纪年》有越王朱句“灭滕”、“灭郯”的记载,《战国策·魏四》有越王翳“灭缯”的记载,可见其疆域在山东的扩展。然而,越国盛世不继,《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有“翳三十三年,迁于吴”和“粤子无颛薨,后十年,楚伐徐州”的记载,说明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越国的疆域和势力在山东一带的削弱,因此迁都自琅邪于江南的吴地;二是江淮之地由于楚国的扩张而难以保全。后来,与楚国的矛盾到了越王无彊时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楚威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诸侯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按照《索隐述赞》的说法,越国“灭于无彊”。经过楚国的这次致命打击,越国就此分崩离析,其疆域被分割成两部分,北方局促于琅邪一带,南方则退缩于钱塘江以南。

六、越国最终消亡之前的疆域。《越绝书》卷二载:“楚考烈王并越于琅邪。”卷八载:“楚伐之,走南山。”南山是会稽山的别称,上述两条,合观可见,越国的残余势力自琅邪彻底退回到越族和越国的传统生息之地:浙东宁绍平原。


上一条:越围吴年代辨
下一条:融入中华文明血脉的大禹

返回

校园网     浙江省社科联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     安徽大学徽学文化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台北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     日本京都大学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900号南山校区13号楼2楼 | 联系电话:0575-88341849 | 邮编:312000 | 邮箱:yuewh@usx.edu.cn
版权所有:中国越文化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 | 浙ICP备06011068号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