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
越文化研究论著目录索引
资料室藏书
相关图书文献
鼎秀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信息 >> 正文
其他文献

绍兴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07月02日 00:00  点击:[]

高利华

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的生活中产生、使用,经过历史汰洗留存到现在并且应该被传诸未来的一种共同财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它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文化遗产就形态而论一般表现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是历史上有形的、有承传价值的实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非物质文化则是指无形的、不可触摸的历史文化,包括在历史学、文艺学、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传统和民间表现形式。

绍兴地处浙江省中北部,长江三角洲南翼,是越文化的发祥地,长江文明的有机组成。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有着骄人的文化历史。从小黄山、跨湖桥、河姆渡、马鞍寺桥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到春秋战国印纹陶和原始青瓷等文化遗址,绍兴史前文化的发展脉络是完整的清晰的。考古学证明,绍兴已有近万年的文明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

绍兴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久远而灿烂的。地处浦阳江上游大约距今为约11000—9000年的上山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并发现了房屋和灰坑遗迹,以及亚洲栽培稻遗存等。距今为约10000—8000年的嵊州小黄山遗址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发现的同一时代中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存保存之完好,储藏坑发现之多,石器出土数量之丰富,为江南新石器时代遗址所罕见。它呈现的是一种以采集、狩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新颖地域文化,其年代早于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距今8000多年的跨湖桥遗址是绍兴新石器时代中期文明的标志,榫木构件、彩陶的出现,为南方的建筑文化与彩陶文化奠定基础。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的典型代表,其发达先进的物质文化还透露着非物质文化信息,如出土的原始工艺品、手工业品无不昭示着古越先民高超的手工技艺,表现了当时所已达到的非物质文化水平。近代考古发现不仅延伸了绍兴的历史,又弥补了以前单纯依靠古籍文字记录的局限。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的方法,使物化形态的文化作为按迹探求文明演进的实证,与历史文献典籍相互证,丰富了绍兴的文化底蕴。对我们考镜绍兴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的物质文化现象和非物质文化现象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虽然非物质文化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2条明确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形态学视阈看,它确立的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展示了人们对学科分类的重新勾画,更明确地界定了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本质而言,实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历史上勤劳智慧的绍兴人民创造了无数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历史遗留的文化精髓,往往渗透在日常的生活、生产方式之中,保留在老百姓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意识形态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区域文明历史。

历史上,绍兴的非物质文化的鼎盛是世所共识的。这里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荟萃,丰富多彩的风土民俗和精湛的民间艺术技艺,都让绍兴留下了许多珍贵文化记忆。在思想、教育、科技、学术、宗教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绍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大禹祭典、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嵊州竹编、绍兴平湖调、莲花落、新昌腔调、越剧、嵊州吹打、梁祝传说和西施传说等10项,是除北京以外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入选数目遥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绍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也走到了全国前列。绍兴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时三年“地毯式”的普查统计,多达3358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浮出水面。其中民间文学2304项、音乐236项、舞蹈159项、戏剧51项、曲艺109项、杂技与竞技29项、美术101项、手工技艺78项、传统医药15项、民俗276项,内容丰富,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存弥足珍贵。在此基础上公布的市级第一批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计有十大类,共有80项之多。普查摸底、抢救保护、传承研究几乎同步进行。

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当代绍兴的意义与价值绝不仅仅是在于“认知”方面,即让当代人较好地了解、熟悉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许多当代社会有所缺失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内涵,通过对于它们的保护,宏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并将其转换成为推动当代绍兴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历史上,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绍兴的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悠久的历史,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鲜活地保留了绍兴人高超的技艺、勤劳和智慧。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我们更应该强调绍兴这座古城所孕育的文化遗产是当代绍兴最大特色、最大财富,必将成为绍兴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


上一条:关于越、徐关系及文化交流的考古资料
下一条:论秋瑾与浙江辛亥光复的关系

返回

校园网     浙江省社科联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     安徽大学徽学文化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台北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     日本京都大学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900号南山校区13号楼2楼 | 联系电话:0575-88341849 | 邮编:312000 | 邮箱:yuewh@usx.edu.cn
版权所有:中国越文化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 | 浙ICP备06011068号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