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
越文化研究论著目录索引
资料室藏书
相关图书文献
鼎秀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信息 >> 正文
其他文献

风则·风则江·风则江大讲堂

2007年10月23日 00:00  点击:[]

任桂全

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开坛之初,相识的朋友便来问我,“风则”是什么意思?“风则江”缘何而来?不然,人家问为什么称“风则江大讲堂”,将何以作答?

风则江是穿越学院的一条风光如画的河流,以江名堂,合情合理,也不难回答那个为什么了。然而风则江本身却没有那么简单。它既是绍兴护城河的西南段,又是浙东运河乙线的绍兴城南段,河面向来比较开阔。古时候那些运河上穿梭如织的船只,其基本动力,靠的无非是人力和风力。宋人王十朋《会稽三赋》中所谓“浪桨风帆,千艘万舻;大武挽纤,五丁噪呼”,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至于行进中的船只,什么时候挂帆,什么时候挽纤,全得由“风”来决定。明人王登到绍兴,坐在乌篷船里,发现了这种使用“风力”的规律。他在《客越志》中说:“此地舟行如梭,卷篷蜗居,不可直项。插一竹于船头,有风则帆,无风则纤,或击或刺,不间昼夜”。这或许就是被船家们掌握并经常运用的“风则”。后来张元忭编篡万历《绍兴府志》写到“运河”条时,便将这个“风则”记了下来。

“风则”是有了,“风则江”又是怎么来的呢?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为什么把护城河西南段叫作“风则江”的缘由,但以船家们对于“风则”的热衷和因“风则”而深受其惠的实际,也不难想象,由他们来命名这段河道的名称。因为如前所说,这里近在城侧,河面比较开阔,两岸过去又很少有房子,船只一到这里,风的有无和或帆或纤,即可定夺。这也许便是称之为“风则江”的最好理由。当然,由于这是船家的意见,同其他平头百姓的意见一样,不在记录之列,也在预料之中。如果是名家或权威人士意见,那就另当别论了。

然而无独有偶,绍兴不但有“风则”,还有“水则”,而且运用更为广泛。所谓水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水位尺,首创者是明代绍兴知府戴琥,他在建成麻溪坝的同时,创水位尺,以调节山会平原水位,俗称“山会水则”。三江闸建成后,也在闸的附近和府城佑圣观前的水中,各立一块水则碑,碑面自上而下刻有“金木水火土”五字,用以表示水位高低和启闭水闸的依据,即“水则”。 万历年间的水则规定:“如水至金字脚,各洞(共二十八洞)尽开;至木字脚,开十六洞;至水字脚,开八洞……闸夫照则启闭,不许稽延时间。”

从“水则”的创立,到“风则”的普遍运用,表面看来,似乎是风牛马。然而透过这风牛马,让我们看到的是古人观察自然,探究自然,利用自然规律服务人类的聪明智慧。如今,我们又将具有如此深刻内涵和充满想象力的江名移作堂名,除了继承传统文明之外,足可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上一条:葛剑雄教授访谈录
下一条:论秋瑾与浙江辛亥光复的关系

返回

校园网     浙江省社科联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     安徽大学徽学文化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台北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     日本京都大学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900号南山校区13号楼2楼 | 联系电话:0575-88341849 | 邮编:312000 | 邮箱:yuewh@usx.edu.cn
版权所有:中国越文化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 | 浙ICP备06011068号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