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
越文化研究论著目录索引
资料室藏书
相关图书文献
鼎秀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信息 >> 正文
越地名人

解码王充

2014年05月19日 09:04  点击:[]

   王充出生于会稽上虞,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会稽度过,因此王充可谓绍兴第一文化名人。王充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关于他,有许多谜团值得再作深入探讨。

王充如何变得“伟大”?
   王充一生沉沦于下层,从未涉及当时重大历史事件,加上其性格怪异,因此在世时可谓其“名不出会稽”。东汉官修史书《东观汉记》只字不提王充,甚至东晋袁宏的《后汉纪》亦是如此。不仅如此,王充的著述在当时流传也不广。据葛洪《抱朴子》记载,蔡邕、王朗到会稽后方获得《论衡》,将其带到北方。虽则如此,王充却颇受本土士人推崇。谢夷吾、虞翻以及葛洪都盛赞王充。经过南人的鼓吹,王充逐渐走出本土,为精英文化层所接受。刘宋范晔《后汉书》为王充立传,但其传记极短,仅278字。显然,范氏重视的是王充批判精神,因其开东汉批判风气之先,故将其与东汉中后期以批判现世而闻名王符、仲长统合传,但范氏并不欣赏王充文章,故不录其文。南北朝以降,学者们对王充作了大量的评价,总体而言,赞颂者少,批判众大。因此,在近二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王充的学术地位并不高。
到了二十世纪,人们逐渐“发现”的王充的价值。在《中国伦理学史》一书中,蔡元培高度赞颂了王充的革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其抱革新之思想,而敢与普通社会奋斗者,王充也”;“虽所举多无关宏旨,而要其不阿所好之精神,有可取者。”此外,蔡元培还高度评价了王充对汉魏学术发展的贡献。蔡元培对王充的高度评价在实证哲学家适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呼应。1931年,胡适发表《王充的哲学》一文。在这篇文章中,胡适对王充的科学精神和实证方法作了系统深入的阐发。“王充的哲学是批评的哲学,他的精神只是一种评判的精神”。“王充的批评方法也是最注重效验。”“他的方法的根本观念,只是这‘效验’两字。”胡适还盛赞王充的批判精神及其在哲学史上的贡献,“王充在哲学史上的绝大贡献,只是这种评判的精神”;“王充的哲学是中国思想的一大转机。他不但在破坏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扫除西汉的乌烟瘴气,替东汉以后的思想打开一条大路,并且在建设的方面,提倡自然主义,恢复西汉初期的道家哲学,替后来魏、晋的自然派哲学打下一个伟大的新基础。”不仅如此,在后来的《中国中古思想小史》中,其第六讲便是以“王充”为题的。可见,王充是胡适在三十年大力表彰的重点人物。
   到了五六十年代,在唯物论、反封建论、阶级论、人民论热潮的影响下,王充逐渐变得“伟大”了。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认为王充思想是“较进步”的“农民派哲学”,王充政治哲学是“唯物主义的政治论”。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认为:王充的反谶纬反宗教的思想,毫无疑问地是中世纪思想史上一个伟大的“异端”体系,是两汉以来反对“正宗”思想的与反对中世纪的神权统治思想的伟大的代表。钟肇鹏撰文《汉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篇第二十章《王充――两汉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战斗的无神论者》。就这样,王充被逐渐捧为“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伟大的反封建战士”等。从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势头虽有减弱,但是出于定势,这此观点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就这样,王充世人尊奉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王充是否师事班彪?
   范晔《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王充太学受业记载亦见于谢承《后汉书》和袁山松《后汉书》。正因如此,学者们对此多无异议。但徐复观在《王充论考》一文中对此提出质疑,并提供了一系列证据。《两汉思想史》卷二《自序》云:“本书中的《王充论考》一文,目的在使他回到自己的应有的位置。在这种揭破的工作中,应当引起研究者乃至读者自身对感情及理智的反省。就东汉思想而言,王充的代表性不大 ”可见,徐复观有感于自胡适以来,学者将王充抬举过高,故有比较浓的反驳、批判此前学者的意味。故其对传统说法质疑多,而信从少。周桂钿在《王充评传》对徐复观的观点进行了辩驳。周氏颇有“强辩”的意味,依然不能让人信服。
其实,大多学者误解了《后汉书·王充传》的这句话。范晔《后汉书·王充传》中此句当标点如下:“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学者们多认为这句话说的是一件事,即王充是在太学受业时师从班彪。这从文理上讲是没有问题的,但在事理上却很难讲得通,因为我们很难找到班彪曾在太学教授诸生的理由和依据。其实这句话说的是两件事:一是受业太学,二是师事班彪。在汉代,儒生受业太学时,还可以私从其他人受业。汉代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王充十五岁左右到洛阳太学受业。从汉代太学管理制度来看,太学授业者皆为博士,几无例外,班彪当与太学无缘。班固《汉书·叙传》未言及其父为太学博士一事。班彪在京师洛阳十余年后出为望都长,轶仅四百石,远低于六百石的博士。因此,徐复观认为班彪与太学无缘是有一定道理的。班彪既与太学无缘,王充从班彪受业,自然当为班彪私授弟子王充当于十五岁左右至京师受业。来到京师之时,王充不过是一介外地书生,不可能很快有机会结识名儒班彪,师从班彪当在王充来京师一两年之后,于是大体可以推断王充当于十七岁(43年)左右受业于班彪。建武二十八年(52年),班彪离京赴任望都长职。因此,王充师从班彪当于建武十九年(43)至建武二十八年(52)之间。
   令人不解的是,《论衡·自纪》中丝毫没有言及受业班彪一事。《论衡》四处提及班彪,但这四次论说的是一件事,即班彪续《史记》。可是除了修史之外,王充亦未言及班彪其它方面,如为人、为学等。正因如此,徐复观等人怀疑师班彪一事的可信性。《自纪》与其它史料相矛盾之时,该如何取舍呢?首先,《自纪》前后颇多相互矛盾之处。其次,《自纪》与《论衡》文本亦多相抵牾之处。这些表明,《自纪》的记载并非完全可信,应该慎重审视。《自纪》本身的内容也有不少有值得注意之处。其一,王充在《自纪》中多叙述其祖、其父“不肖”之事。其二,王充虽然仕途多舛,但也做过几任小官,曾获得谢夷吾等人举荐,但在《自纪》中,王充却没有言及任何一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其三,《自纪》先叙自己生平,再叙为人,再叙为文。《自纪》用了近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辩解自己文章与众不同之处,如易观、诡于俗、不能纯美、文重等。可见,叙述其为文是《自纪》重点所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充《自纪》完全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一方面,他暴先人不肖,不提及助己亲友;另一方面,极力宣扬自己之长,如为人清重、性恬谈、善文等,而极力掩饰自己之短,如强烈的求官欲望等。为官(哪怕是小官)可以给王充带来荣耀,故不惜笔墨,细细罗列自己官职;善文可以让王充感到自尊、自负,故不厌其繁地夸耀自己的文章。平凡而无获的京师求学经历,却不能给王充带来这些,带来的可能是自卑与感伤,因此,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自纪》没有言及太学受业、师从班彪等事,亦自是情理之中的事。
   总而言之,王充早年曾师从班彪受学,范晔等史籍记载较为可信,并不能因为《自纪》没有记载而加以质疑。
王充性格对其学术有何影响?
   王充的性格极其复杂怪异。因为天资聪颖、博学多才、长于著述,使得王充极其自负。但他拙于人际,且仕途多舛,导致王充又极其自卑。王充生性好辨争胜。王充任气好辩之性格当源于其家族好任气之传统。王充好疾世俗,好作惊人之论,好广批各种现象。此外,王充生性固执偏激。他过于追求“真实”,常“疾其不必疾”,对儒生的批判过于严厉,且无原则地颂汉。
   王充性格对其学术产生了不少影响。因聪颖、勤奋导致其博学多才,兼善经传诸子,学通古今,学贯多个学派。因其好辨,导致其广批各种人物、知识和现象,但为了争胜,他往往择“情”而从,取舍标准不一,多前后矛盾。为了标新立异,他藐视权威,问孔刺孟,且常疾其“可不必疾”,批其“可不必批”。生性固执倔强,导致他执著于功名,甚至不惜“媚俗”,竭力为汉朝、汉帝唱赞歌,以获得汉帝赏识。他极力批判,但却往往又不彻底;他反对天人之学,但又难免陷入宿命论;他反对谶纬,但又大量借用祥瑞盛赞汉朝。这些使得他的学说充满矛盾性、不彻底性和偏激性。一句话,王充赞为“批判”,贬也“批判”。


上一条:书圣何人——解读王羲之
下一条:山阴道-袁宏道

返回

校园网     浙江省社科联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     安徽大学徽学文化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台北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     日本京都大学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900号南山校区13号楼2楼 | 联系电话:0575-88341849 | 邮编:312000 | 邮箱:yuewh@usx.edu.cn
版权所有:中国越文化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 | 浙ICP备06011068号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