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研究员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术专栏

王阳明与诸暨明儒

2019年12月11日 09:55  点击:[]

个人简介:

潘丹,中学物理高级教师,职业教育学硕士,1987年毕业于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科,担任中学物理教职多年,先后任诸暨湄池中学、牌头中学副校长,诸暨综合高中书记,诸暨中专、诸暨职教中心(诸暨中专、绍兴农校)校长,现就职于诸暨教育体育局。近年来热衷于诸暨地方文史研究,编著出版《诸暨·先生》《潘家坞》,参编《我们的传家宝——诸暨家训汇编与纵论》,自编《三米见方——诸暨地方文史杂撰》文集,图文专著《诸暨百样老家生》由浙江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系绍兴市社科专家库成员、绍兴文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兼职校外研究员。

王阳明与诸暨明儒

潘 丹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摘自《王文成公全书》

继宋代理学之后,儒学在明代又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儒学大家,王守仁即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在批判性地继承宋理学的基础上,集心学之大成,创立了“阳明心学”,充分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从而迈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的一大步。

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与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儒学集大成者的孟子、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称王学,也叫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著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的弟子众多,在各类文献中有姓名载录的就达四百人之多,再加上前辈、友人、再传弟子等,与之有交集的人遍及海内外。人文荟萃的诸暨当然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在诸暨的仕宦、文人学者中就有王阳明的年伯骆珑,门生骆骥、翁溥,再传弟子郦琥、骆问礼等。

骆珑(1450—1499),字蕴良,诸暨枫桥人,明成化辛丑(1481)进士。初官湖广安陆州知州,后擢潮州府知府。

与骆珑同榜取得进士的,还有江苏吴江的赵宽(1457—1505),字栗夫,号半江,历任刑部郎中、浙江提学副使、广东按察使;余姚的王华(1446—1522),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人称龙山先生,成化辛丑榜名列一甲一名,即为该科状元,为王阳明之父。

同为江浙地区的名士,王华、骆珑、赵宽三人便结成了同年好友。而受父辈的影响,王阳明与这两位年伯也成了忘年交。他们之间的友情,在行世的赵宽《半江集》中可窥一斑,如其中收录有赵宽写给王阳明的诗作《登山遇括苍李员外载酒同游因寄伯安秋官》《再寄伯安》《和王伯安二首》等;而骆珑二次赴任,赵宽均以诗相赠,其一为《送骆蕴良知安陆州》:“棘寺清风忆旧游,浮萍踪迹我何尤。论文席上无三益,仗剑天涯有四愁。人慕荆州求识面,谁逢东野不低头。忧怀未写征车发,草绿长途江水流。”其二为《送骆蕴良知潮州》:“领得鱼符向海隈,凯风江上锦帆开。名邦出牧推贤守,宥府参谋识俊才。已觉蓝关无雪拥,应从合浦得珠回。专城事业基台鼎,未许霜华两鬂催。”而《半江集》中的《明故中宪大夫广东潮州府知府骆君墓志铭》所述的情形更令人为之动容:“弘治已未岁(1499)孟夏,余同年友潮州守诸暨骆君蕴良,朝觐南还,将归省于乡,余会于杭。越数日,余适有事诸暨,问君之庐而往焉。则有告者曰:君卒矣。余始以为妄,中而惊,终而哀,不能自胜,遂吊哭于其家,慰其尊甫封君,为之怔忡不夷者累旬日。呜呼!倏忽旦暮之间,而死生判焉路人,犹不能恝然,而况素相知者乎。”

而在明弘治九年(1496)骆珑赴潮州府知府任时,王阳明也欣然作序以赠——《送骆蕴良潮州太守序》,序文中高度评价了骆珑年伯的政声:“君尝佐安陆,至今以富足号于时,遂用是建重屏其地,继后循其迹而治之者,多有声闻。及入经历左府都督事,兵府政清,自府帅下逮幕僚、军吏,敬礼畏戴,不谋而同。”并对骆珑此任充满着期待:“其于潮州也,以其治安陆者治之,而又获夫上下之心如今日之在兵府,将有为而无不从,有革而无不听,政绩之美,又果足为后来者之所遵守,则潮之富庶将终保于无穷,而一郡人民为有福矣。”后骆珑知潮三载,果然勤政务实,政绩卓著。待乞假归省,不数日竟遽殁于家,王阳明闻此噩耗,“以珑年始五十,未竟设施,为之惋惜。”

从明末期开始,及至当代,众多学者专注于王学的研究,由于缺乏系统载录王阳明弟子的文献,“王阳明弟子考”成为王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明末清初,王阳明同乡、学者黄宗羲所著的《明儒学案》,分姚江、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等王门诸派载述了王阳明的部分弟子。

另据清学者毛奇龄所著的《王文成传本》续补本中列举了王阳明门人数十人,这其中有诸暨二人为“诸暨,兵部尚书,翁溥”、“诸暨,进士,骆骥”。同样地,清末民初诸暨学者余重耀撰著了《阳明先生传纂(附阳明先生弟子传纂)》,在“浙中王门弟子”目中为“骆槠山先生骥”和“翁德宏先生溥”列了传。

骆骥字汝良,号槠山,诸暨枫桥人,明嘉靖壬辰(1532)进士,官刑部主事。1499年初夏,刚刚归家的骆珑见到了年幼的族孙骆骥,一看骆骥聪明伶俐的小模样,便对其父骆凤岐说:“诸子英立,然迈种亢宗者,骥也。”也许受族祖的影响,或经骆珑的点拔,长大后骆骥受业于王阳明之门。会试中式后,在殿试时侃侃万言,时人把他比作董仲舒。在刑部任职应诏言事时,曾借《中庸》发表自己的见解:“致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中和未致,灾异所以频仍也。”可惜未展宏图,却英年早逝,享年三十七岁。

翁溥(1502—1557)字德宏,嘉靖己丑进士,诸暨店口人。初知太湖县,征入为吏科给事中。后因抗言发礼部尚书汪铉奸状,落职为龙泉县丞。后重新启用,历任庐陵知县、苏州府同知、广东佥事参议、四川副使参政、河南按察使、湖广左布政使。后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再改江西。又升兵部右侍郎,转左侍郎,提南京刑部尚书。卒于官,谥号荣靖。在四川任上,以平定白番及都蛮而建功。巧合的是,翁溥与王阳明生师二人,他们的人生经历极其相似,甚至连职级都相当,都经受了仕途起起伏伏的考验,都因平叛而立功。

钱德洪(1496—1574),名宽,字洪甫,号绪山,余姚人。尝读《易》于灵绪山中,人称绪山先生。明朝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绪山为王阳明高弟,是王阳明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钱德洪与骆骥同为王门弟子,又为同榜三甲进士。

郦琥(1505—1578)字仲玉,号元崖,居诸暨县后街。虽以贡生官绩溪县主簿,后升荥阳府工正,进而为审理副使,其时中丞汪周潭敬其学识与为人,以朱熹任同安主薄时所居之号为其居题名“高士轩”,骆问礼这样评论道:“元崖子既守阳明户庭,宁肯以紫阳为堂奥,中丞举以勋之,而元崖顾欣欣不以为怪何耶?夫高士者,贤人隐遁之名,非君子履道之极也。”

郦琥为钱绪山的弟子,一生恪守阳明之学而不遗余力,当为王阳明名符其实的再传弟子。

嘉靖壬子年(1552),郦琥以自号玄阳仙史撰著了《会仙女志》一卷,其中包含了《天问》二十首、《仙女赋》《仙史歌》各一首,序文中提及:“玄阳仙史年甫弱冠,读《易》于玄阳洞天。幽远深邃,超脱俗缘,敛神抱一,精思钩玄。”此题材当源于其师钱绪山读《易》于灵绪山中。《会仙女志》以玄阳仙史在玄阳洞中偶遇仙女,并与之对话为线索贯穿全篇,貎似志异小说,其实却是把神话传说、自然现象、人生历程、历史演革、玄学哲理巧妙地融入其中,可谓精妙之极。文末处载:“翼辰,外母以女染奇疾,惊怖,召予面会永诀。予省视之,见病中容貌,体态言谈,与夜遇仙女无异。心窃怪之,惟慰以无恙而回。逾月病瘳,是年孟冬五日,议昏(婚)邑尹……舆从厚仪,行古奠雁礼,亲迎于归。归后,德行文艺,渐进未艾,咸陈氏子内助之力也。陈氏子名千金,字辛妹,别号房室仙姬。”笔回锋转,以回归现实而结尾,意味深长。

骆问礼与郦琥同时师事钱绪山。

骆问礼(1527—1608)字子本,号缵亭,嘉靖乙丑(1565)进士,骆骥的从侄。初除行人司行人,历南京刑科给事中。以直言相谏著称,曾因“十事疏奏”与《喉论》三篇而降职为楚雄知事。明神宗即位,重新起用言官,始迁扬州府推官,升南京工部主事。第二年转兵部职方郎中,后转云南参议。万历庚辰(1580)丁母忧,期满后补福建参政,转湖广副使。

骆问礼曾为郦琥作《高士轩记》一篇,其中有载:“元崖子,初与予同事钱先生。时予方弱冠,学为文辞,而元崖子彬彬学已有成,与先生独相得,自后学益进,不惟师友相推重,即自许亦以为得阳明正传,而予日沦落且迂僻,私淑紫阳,而于阳明之道,谢不欲闻。”骆问礼与郦琥虽为同门学友,年龄却相差二十多岁,二人所持的观点可谓截然相反,郦琥推崇阳明王学,骆问礼却坚定地信奉朱熹理学,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二人间的交谊。

从名份上论,骆问礼也可算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但其实他更是王学的背叛者与反对者。骆问礼曾说过:“阳明诋疵紫阳,不留余力。”可见骆问礼对王阳明评论朱熹理学的不足一直是耿耿于怀的。在骆问礼的《续羊枣集》中,充斥着大量批驳王学的言论,有些文章措词还十分激烈,如“王文成良知之说,与朱文公大相矛盾,其为《(朱子)晚年定论》诬朱子也。夫孔子之德亦因年而进,朱子晚年所得岂无进于中年者……”“阳明先生今之荀卿(荀子)也,苏子瞻有言: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等等;在《论行到然后知》一文中记录了骆问礼与王阳明高足王畿辩论的经过,王畿最后“忿然作色而别”;而另一篇《论知行合一》则载述了骆问礼与王阳明另一同乡弟子赵锦争辨王学“知行合一”说的内容,同样地,最后以“公(赵锦)大怒,予降色不语,乃及别说”而息辨。

骆问礼在学识上是朱熹理学坚决的捍卫者,在行动上更是忠实的践行者,晚年“手订家礼,悉守朱子成规。居丧不作佛事,诫子孙世守家法”。张岱在《三不朽图赞》中也这样评论骆问礼:“遇事敢言,不避权贵。生平佩服朱文公,里庙不祀文昌,而以紫阳配武曲。治家严肃,自制家礼,深合古制,宗党遵依,历世不改。人称为朱紫阳(朱熹)之功臣,不愧为海忠介(海瑞)之高弟。”

到了清代,统治者为达到教化的目的,尊孔而复兴程朱理学,受大环境的影响,诸暨学者所持的态度大多跟骆问礼一样,崇尚朱子之学,因此少有人再提及王学了。

根据光绪版《诸暨县志》《诸暨摩崖碑刻集成》等文献,王阳明及其弟子与诸暨的其他关联,再摘录拾零如下:

枫桥小天竺见大亭内原置一块帖石,上书:“立诚之说,昔已反覆,余不复赘。别后诸君欲五日一会,寻丽泽之益,此意甚好,此便是不忘鄙人之盛心。但会时亦须略定规程,论辨疑难之外不得辄说闲话,议评他人长短得失,并及诸无益事。只收心静坐,闲邪存诚,此是端木澄源,为学第一义。若持循涵养,得孰各随分限,自当有进矣。”落款为“正德丙子九月廿九日阳明山人守仁书于龙江舟次”,钤印“守仁”。明正德八年至十六年,正是王阳明倡导“立诚”之说的时期,丙子为正德十一年(1516),据《明王文成公守仁年谱》载,此年“九月王阳明在南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十月归省至越”,此帖便是王阳明在回绍兴途中所书,书体两王特色显明。此书帖内容未收录在《王文成公全书》中,收件人有可能是门生骆骥,于是枫桥骆氏便把它镌刻于石,以作永久保存,当然这仅是猜测而已,有待于作进一步考证。目前此帖石展存在枫桥小天竺的碑廊中。

应诸暨知县徐履祥、教谕尹一仁所邀,明嘉靖年间聘钱德洪为紫山书院主讲席,讲授阳明王学。在诸暨期间留下了《宝寿寺》《登紫山诗》等诗作,并撰写了《诸暨县庙学告成记》《诸暨县修建庙学记》等碑文。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冬,诸暨知县长洲(江苏)徐履祥、余姚钱德洪、诸暨郦琥三人曾同游五洩,并各赋诗一首,摩刻于崖。

明万历十二年(1584),王守仁从祀于诸暨学宫西庑五楹。

王阳明像

返回

校园网     浙江省社科联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     安徽大学徽学文化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台北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     日本京都大学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900号南山校区13号楼2楼 | 联系电话:0575-88341849 | 邮编:312000 | 邮箱:yuewh@usx.edu.cn
版权所有:中国越文化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 | 浙ICP备06011068号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